正是由于參與者的多元化,網絡安全的可控性在降低。德國《圖片報》指出,間諜、數據入侵以及恐怖主義使得互聯網成為世界最大犯罪源之一。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控制與反控制成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網絡空間已成戰略控制的“發動機”。與此同時,網絡控制成為各國博弈加劇的“催化劑”。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獨享互聯網管理權,導致網絡控制能力在各個主權國家之間十分不平衡,加劇了世界各國對網絡控制權的爭奪。同時,俄羅斯、韓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都在加強對網絡戰部隊的建設,目前已經有超過46個國家組建了網絡戰部隊,都意圖在網絡戰爭中奪取“制網權”,取得先發優勢。
另外,網絡數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資產”,這也是導致網絡安全問題突出的原因之一。數據的占有與控制成為國家實力的表現,網絡空間安全也就表現為一個國家在網絡數據方面防止數據和信息流失的防護能力。
治理需合作
網絡安全關乎國家安全事務。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強調“網絡空間安全威脅是當前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經濟安全所面臨的最為嚴重的挑戰之一”。
專家分析認為,在網絡戰國際規則制定過程中要變被動為主動,必須靠實力說話。作為“網絡霸主”,美國在網絡安全問題上負有責任?!抖砹_斯報》報道稱,現在“網絡戰爭”中最大牌的球員是美國,它是首席球員。正如斯諾登曾透露的那樣,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網絡攻擊國,幾乎侵入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網絡。
網絡空間儼然已變為第五戰爭空間,國際社會如何對這一領域進行治理呢?
各國在不斷進行自身網絡安全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國家間的網絡戰略合作,不僅是有效解決網絡沖突的重要途徑,也將是國家間合作的推動力。正如金燦榮所說:“拿中美來講,網絡安全或將成為兩國合作新的增長點。”
同時也有分析認為,由于網絡空間治理超越了國家的層面,因此不能僅僅依托政府的力量,還要充分整合民間資源,實現官方與民間的有效互動。將國家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整合起來,才能實現對網絡空間戰爭和沖突的有效治理。(劉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