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美國以“朝鮮黑客”攻擊索尼影業公司網絡為由,宣布對朝鮮3家機構和10名個人展開制裁。美方制裁的3家朝鮮機構分別是朝鮮人民軍偵察總局、朝鮮礦業開發貿易公司和檀君貿易公司,這些機構究竟為何令美國“恨之入骨”,它們又對朝鮮有多大的重要性?隨著制裁決定出臺,外界對這些神秘機構的興趣迅速上升。
三大機構干什么的?
按照美國財政部的說法,偵察總局是朝鮮主要情報機構,分管朝鮮網絡戰事宜;礦業開發貿易公司是朝鮮主要武器交易商,包攬彈道導彈、常規武器等裝備出口;檀君貿易公司則側重從海外獲取技術,以支持朝鮮軍工研發項目,它們均是聯合國和美國的制裁目標。
據韓國國家情報院的資料顯示,2009年成立的偵察總局是朝鮮對外秘密工作總指揮,它合并了原隸屬人民武力部的偵察局、勞動黨作戰部、勞動黨35號室(負責對韓活動)和國防委員會政策室(軍事會談)等黨和軍方的對南機構,統一管理對韓日美的信息搜集和秘密活動等事宜。雖然偵察總局在形式上隸屬于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部,但實際是最高領袖的直屬機關,地位極為顯赫。偵察總局共有6個下屬局,其中第6局為技術政策局,專職負責網絡戰及裝備研發,也被美國指控為“索尼網絡遭襲事件元兇”。韓國媒體援引“脫北者”鄭世律(音譯)的話稱,第6局的下屬的單位管轄兩個負責網絡戰的旅級部隊,分別部署在平安南道的祥原和南原,每個旅編制為1200人。韓國國會議員宋永仙聲稱,朝軍偵察總局的“情報控制中心”在實施網絡戰方面起著部門協調作用,尤其是當“網戰旅”采取攻擊行動前,向己方開設有網站或需要上網搜尋信息的機構發出提醒,避免“殃及池魚”。朝鮮還以偵察總局為依托,大力發展黑客攻擊戰法,開發能干擾指揮通信網的軟件。韓媒報道稱,偵察總局下轄的第31、32、35技術偵察所等多家單位,專門針對美韓情報搜集與指揮通信網絡的特點展開“點穴戰”研究。
朝鮮礦業開發貿易公司,前身是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期由野口財團在漢城(今首爾)成立的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要業務是采礦和對外銷售,它在平安北道、咸鏡南道、慶尚北道、全羅南道等地設有分公司,1945年日本投降后,該公司資產被朝鮮和韓國政府沒收,其中朝鮮接收部分幾經發展,已成為朝鮮赫赫有名的實業托拉斯,而且與著名的第二經濟委員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韓國《月刊朝鮮》2013年5月號披露,在朝鮮,“第二”的名稱往往用于軍事部門,像第二經濟委員會就是負責軍需經濟的部門,它隸屬于國防委員會,但同時接受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垂直管理,礦業開發貿易公司則承擔第二經濟委員會所生產武器的銷售和售后服務。
至于檀君貿易公司,作為朝鮮第二自然科學院(簡稱“二院”)下屬公司,它承擔著為朝鮮核試驗和導彈研發提供技術支持的任務,2009年7月就被聯合國安理會朝鮮制裁委員會列為制裁對象。據“脫北者”向韓國《月刊朝鮮》透露,地位等同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ADD)的朝鮮二院,在動用國家預算和獲取特殊原料方面享有特權,朝鮮以國家預算中的國防科學研究經費為基礎,將礦業開發貿易公司外銷武器的收入,再加上二院下屬的企業賺取的外匯和其他國家補貼資金全都計入二院收入預算中,用來購買科研急需的原材料,內部稱為“99號物資”,即“最高司令官同志預備物資”,而扮演“白手套”角色的就是檀君會社。
制裁影響有多大?
相比2006年朝鮮核試驗后所遭受的制裁,本輪制裁的力度和范圍明顯降低一個臺階,況且這些朝鮮實體已經習慣“苦難行軍”,擅長在封鎖和圍堵中尋找出路,因此未來美國制裁的效果還有待觀察。韓國媒體援引韓國專家鄭光敏的話稱,由于參加美國主導的“防擴散安全倡議”(PSI)組織的國家越來越多,朝鮮武器貿易常用的海運和空運通道經常遭到攔截和騷擾,但“朝鮮內部不會坐以待斃”。韓國國防研究院研究員成彩基認為,朝鮮“第二經濟”不會因制裁而崩潰,“朝鮮不會主動放棄軍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