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網站11月11日文章,原題:巡航南海將使澳大利亞顯得孤單
按照我們對國際法的理解,澳大利亞完全有權巡航南海國際海域。在美國海軍“拉森”號10月27日駛過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水域后,美國可能希望我們加入他們。
但有一個問題:那樣一來,我們將是唯一參與巡航的美國盟友或伙伴。簡單看看別國政府的態度可見,地區其他國家均排除這樣做的可能性。用霍華德時代的說法,我們將優雅地把自己裝扮成“美國的副警長”。
日本和印度不會去。他們的立場顯示,所謂的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結成“三邊”或“四邊”聯盟的說法是多么脆弱。日本防衛大臣10月30日稱,“東京沒有參與美國領導的南海‘航行自由巡航’的計劃”。這不僅是缺乏軍事能力的問題,日本民眾也不會支持。印度是旨在遏制中國的“四國聯盟”理論上的伙伴,但該國只呼吁和平解決南海爭端。
新加坡可能被視為美國的非正式盟友,但也只談到協助中國和東盟就領土爭端達成共識。來自加拿大的一份有趣的報告稱,這個美國盟友“不想在亞洲支持美國,冒損害其西北航道主權要求的風險”。英國現在奉行獨立于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其迅速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力圖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佳伙伴”。
至于新西蘭,7月澳中關系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證實,該國實行的是完全務實的對華政策,從來不看華盛頓或堪培拉的眼色行事。新西蘭選擇外交手段表達其看法,目標是把產品運往中國超市的貨架,讓本國的農場主發財。
對于中國的挖沙建島和修建飛機跑道,澳大利亞更合適的反應是在外交上與中國人接觸。每年有10萬艘船經過南海,看不出“航行自由”會如何受到損害。顯然,船運暢通的任何中斷,南海緊張局勢升級,對于中國自己的供應鏈和能源體系都是災難性的。我們仍然有權就引起緊張的海上單邊行動表明態度,但最好不要戴著副警長的徽章狂奔。(鮑勃·卡爾是澳大利亞前外交部長,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