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略”網站近日刊載印度前空軍參謀長蒂普尼斯的文章,對印度軍事指揮體系過度模仿西方表達不滿。蒂普尼斯在文中指出,印度軍方在指揮體系建設方面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模式,而應立足印度國情,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
美國式聯合在印度水土不服
蒂普尼斯稱,長期以來,印度專家學者和軍方高層總喜歡利用西方哲學和思維方式考慮本國防務問題。“我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越南戰爭以及近期美國和以色列參與的戰爭和沖突,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西方軍隊建設模式在印度軍事學術界備受推崇,美國式聯合指揮體系成為印軍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從國防安全角度來看,一味模仿美國式聯合在印度行不通。原因很簡單——印度與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戰略背景、軍事文化以及軍隊建設目標均不相同。”蒂普尼斯認為,印度軍隊最重要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而不是像美軍那樣成為一支全球性武裝力量,在世界各地“刷存在感”,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印軍無法照搬照抄美軍的指揮體系。“盡管聯合是軍隊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但聯合到什么程度,需根據本國國情確定。”
另外,印度陸海空三軍士兵素質與裝備水平參差不齊,也妨礙了美式聯合的“移植”。蒂普尼斯援引印度國防工業協會的年度報告指出,目前,印度海、空軍裝備領先陸軍,單兵素質也遠遠高于陸軍。曾負責訓練印度山地打擊軍的美軍第十山地師教官,對印度陸軍士兵的評價是“技戰術水平非常愚鈍”。“如果強行讓水平不一的三軍部隊接受聯合指揮,恐怕很難達到聯合目的。”蒂普尼斯說,“根據短板理論,聯合部隊的作戰能力將受到水平最低者的限制。”
參委會不必成為印版參聯會
有印度媒體提出,印度軍隊需要對現行指揮體系進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參謀長委員會(以下稱參委會)改組為類似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以下稱參聯會)的機構。
參委會是印度主持軍務的中央機構,戰時則充當最高作戰指揮機構。從機構組成來看,參委會與參聯會類似,都由各軍種參謀長組成。不同之處是,美國的參聯會設有一名獨立的主席,印度參委會則由資歷最深的參謀長代表本軍種發號施令。為更好開展工作,參委會主席擁有只聽從自己指揮的參謀班子,以及設立在參委會內的多個聯合子委員會,具備制定作戰方略、籌劃軍隊建設以及作戰指揮等方面的能力。
“從指揮能力方面講,印度參委會并不弱于美國的參聯會,而且更符合印度國情,所以不必硬性追求一致。”蒂普尼斯說。
“印度戰略”網站稱,更重要的一點是,在與政府或議會打交道時,以軍種為首的參委會更具優勢。“在美國,參聯會的獨立主席在面對總統、國防部長或議長時可能會受‘欺負’,因為他的背后沒有軍種支撐。”蒂普尼斯說,“但印度參委會主席則不同,他代表軍種說話,在與政府或議會討價還價時更強硬。”比如,199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卡吉爾沖突中,印度陸軍要求空軍提供空中支援,遭到總理和內閣安全委員會否決。但參委會中的陸軍參謀長和空軍參謀長共同發力,一致認為地面戰斗需要得到空中支援,最終迫使政府作出讓步。
蒂普尼斯指出,印度參委會還具備一定的印度特色,即在做出軍事決策時允許適當的政治介入。“參委會的每個重大決定都要符合政治背景,因為印度次大陸是一個敏感地區,軍事決策必須服從于政治目標。”
成立三軍聯合作戰司令部為時尚早
針對印度國內設立“聯合作戰司令部”的呼聲,“印度戰略”網站援引蒂普尼斯的話稱,聯合作戰司令部是必需的,但不必是三軍聯合。
蒂普尼斯根據計算機模擬演習得出結論,未來當印度的影響力擴展至全球時,確實需要一支高度聯合、高度機動的陸海空聯合部隊維護國家利益。“但就目前的國土防衛而言,印度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來自陸地。一旦爆發戰爭,參與戰斗的將主要是陸軍和空軍。所以短期來看,印度軍方最緊迫的任務是設立陸軍和空軍的聯合作戰司令部,海軍則可以獨立其外執行任務。”
蒂普尼斯最后指出,印度軍方高級官員要相信自己的經驗,設立一套符合本國實際的指揮體系。“要允許犯錯誤、敢于犯錯誤,不要急于模仿不必要的東西。以目前印度軍隊的指揮體系來看,只要理順其中的關系就足以發揮作用,設立一些不合時宜的超前機構,對印度軍隊的未來發展未必是件好事。”(印祺 韓延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