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多用來批評那些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剛結束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次未按慣例發表領導人宣言,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國起到“敗事有余”的負面作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會議成果文件磋商的焦點,是同加強和改進世界貿易組織相關的貿易問題,絕大多數成員,特別是發展中成員在會上都表達了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的鮮明態度,不贊同在相關具體問題上倉促下結論。但是個別成員聽不進絕大多數成員的聲音,拒絕在成果文件中納入合理主張,卻堅持寫入損害他國根本利益的內容,企圖給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做法披上合法外衣,在各方未達成一致的情況下,試圖強行推動會議通過有爭議的成果文件,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各方。這一做法違背了APEC協商一致的原則,損害了各方的共同利益。
這里提到的“個別成員”就是美國。美國此次參加APEC會議的誠意本就不足。特朗普以到歐洲參加一戰結束100周年紀念活動為由,不僅缺席東盟系列峰會,也沒有出席本次APEC會議。作為代言人的美國副總統彭斯出席相關活動時,僅僅是重復宣示特朗普政府飽含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一貫主張,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拉攏分化有關國家推動美國戰略議程上,最終導致宣言的流產。
歷史上,美國是能夠“成事”的。二戰結束后,美國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戰后國際體系的構建,并推動全球化發展和不少重大國際議程進展。但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美國自身遇到一些挫折和麻煩,加上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美國開始走向激進和偏執,逐步成為國際“麻煩制造者”。特朗普執政后頻繁退“群”,不僅導致一些重大全球治理問題議程受到挫折,還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引發混亂。
針對美國的所作所為,國際輿論已出現研究“去美國化”可能性思潮,旨在探討美國走向新單邊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和新孤立主義后的世界發展趨勢,甚至主張構建“去美國化”的全球和地區合作新機制。
作為歷史上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和伙伴”,歐洲一些國家明顯表現出對美國的不信任和疏離感,德國和法國領導人近來一再強調美國 “不可靠”,主張歐洲要加強團結“走自己的路”。此外,特朗普不斷以“最后通牒”形式要求北約國家“交保護費”,也引起歐洲諸多國家反感和反對,跨大西洋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亞洲,美國曾擁有廣泛影響力,但近年來許多國家意識到隨美國指揮棒跳舞的惡劣后果,逐漸開啟擺脫美國影響控制的合作進程。在這一潮流推動下,多個地區熱點問題不斷降溫,以近期東盟系列峰會為標志的地區合作勢頭顯著加強。
作為美國后院的拉美地區,擺脫美國控制的意愿更加明顯。在美國眼中,這一地區的“刺頭國家”不減反增,美國卻不能像歷史上那樣以制裁、封鎖,甚至軍事干預行動進行“擺平”。不少拉美國家在探尋自主化發展和尋找新合作伙伴關系道路上,越來越不甘心受到美國束縛。
以上就是當今世界展現的“去美國化”新圖景。雖然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加之遍布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和盟友體系,“敗事有余”的能力依然強大,但想要按照一己之私“成事”的如意算盤不好打了,這是美國必須正視的現實。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利益日益交融的背景下,單邊主義是零和思維,結果必然是損人害己。如果美國繼續堅持在“敗事有余”的路上狂奔,后果只能是加速世界“去美國化”進程。(董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