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俄國防部通過官網、《紅星報》等機關報及國防部會議公告等渠道,向外界披露今年俄軍戰備訓練和裝備發展情況,以示例和數字形式說明發展成就,展示轉型成果,彰顯在經過持續6年的新一輪改革建設后,俄對自身防務實力的自信。
俄防長紹伊古日前在國防部部務會議上指出,年內俄聯邦武裝力量跨軍種訓練強度增長16%,對抗性演習數量增長14%。與6年前相比,陸軍戰斗力、生存能力和機動能力分別提升45%、30%和50%;空天軍總飛行時長超過38萬小時,615名飛行員完成實戰化任務首飛,防空火力毀傷能力增長50%以上;海軍242艘艦艇完成各型任務560余項,累計航行15450天;空降兵傘降約17萬人次。
與保持較高戰備狀態相呼應的是,各軍兵種武器裝備現代化比例穩步提高。截至10月31日,俄陸軍裝備現代化比例達45.8%,“伊斯坎德爾”-M等戰術精確打擊武器和米-8AMTSH直升機批量列裝部隊??仗燔姮F代化比例達73.9%,接裝200余架各型戰機,9架量產型伊爾-76MD-90A完成首飛,具備強大物資運載能力。首架圖-160M2戰略轟炸機實現首飛,戰斗力提升1.5倍,圖-22M3完成“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發射試驗??战当邮昭b備“勁弩”-DM遙控戰斗模塊的“虎”式裝甲車,現代化比例達63.4%。海軍列裝首艘11711型大型登陸艦“伊萬·格連”號,海軍航空兵飛行總航程達5000多千米,“北風之神”-A和“亞森”-M戰略核潛艇首艇完成建造,“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導彈巡洋艦完成升級改造。
年內,俄軍戰術級演訓活動更趨常態,聯合行動實戰性更強。其中陸軍組織營連級演練3800余次,海軍里海區間艦隊組織穿越黑海海峽訓練,空降兵組織800人的大規模空降演練和7000千米跨區遠程機動演練,檢驗兵團作戰下多任務分隊行動能力。在地中海舉行的“海洋盾牌”聯合軍演、“東方-2018”戰略演習,以及三軍核力量演習,規模均創歷史之最。
俄新型作戰力量和核心手段建設,也取得長足發展。無人機分隊在去年36支基礎上增加4支,總規模達1800多架,無人機集群偵察活動半徑達500千米,可通過電子戰對100千米范圍內目標通信實施干擾。俄軍在7個地區部署“沃羅涅日”-DM超視距雷達,在遠東建成第二部“集裝箱”超視距雷達站,陸基“統一雷達場”實現全境閉環布局。海軍在葉伊斯克為艦載航空兵建成第二套“尼特卡”訓練系統,可從地面模擬航母甲板起降訓練。
今年,俄不斷加快北極地區軍事建設步伐,對阿納德爾等4處北極機場完成修整,供戰略轟炸機起降。北方艦隊駐該地某部隊列裝1個營的“道爾”-M2DT防空導彈系統,該系統可在零下50℃環境下工作,同時跟蹤48個目標,對高度0.1~10千米、距離1~16千米的目標實施攔截,能在3分鐘內轉入戰斗狀態,系統反應時間8~12秒。
俄羅斯還向外界展示“匕首”“先鋒”高超音速飛行器、“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核動力巡航導彈和“波塞冬”水下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撒手锏”武器。在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系緊張的態勢下,俄加快軍力建設、發展先進武器平臺,對于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