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2.0版“星球大戰”計劃惹爭議
部署在太空的導彈傳感器和攔截器、可攔截彈道導彈的F-35戰機、搭載激光武器的高空無人機——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在五角大樓發布新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提出將大力擴展導彈防御系統。這份被稱作“星球大戰”2.0版的報告,將對今后一段時間美國導彈防御系統建設提供指導。不過,與特朗普此前發布的眾多報告一樣,其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
內容覆蓋多維度
新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共108頁,主要從戰略威脅、地位作用和能力建設3個維度,闡述美國導彈防御發展戰略。
戰略威脅方面,報告認為,美國當前面臨極其復雜和動蕩的安全環境,朝鮮和伊朗的洲際彈道導彈能夠對美本土導彈防御構成一定威脅,俄羅斯等國各型導彈不僅能對美本土實施有效威懾,還會對美在歐洲和亞太的軍事力量和盟友產生威脅。
地位作用方面,報告指出,美國導彈防御系統旨在保護美本土、海外部隊以及盟友伙伴的安全,有效威懾敵對國家的攻擊行動,促進美與盟友的合作,同時輔助其在和平及危機時期的外交活動。報告著重強調,美國導彈防御要通過創新理念和前沿技術,以反導技術“質的飛躍”,戰勝作戰對手導彈武器“量的積累”。
能力建設方面,報告認為,美國未來要著力構建全程主動攔截、積極被動防御和有效攻擊行動相結合的導彈防御體系。其中,本土反導強調增量,陸基中段攔截彈數量將從44枚增至64枚;地區反導強調提質,未來將升級“薩德”系統軟件,為陸基“宙斯盾”系統裝備“標準-3”IIA攔截彈,發掘?;爸嫠苟堋毕到y的洲際彈道導彈攔截能力。報告著重強調,美軍要瞄準空天威脅,探索助推段導彈攔截新樣式,如通過為F-35戰機加裝改進型攔截武器,或將“低功率激光演示器”集成到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上,遂行助推段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攔截任務。
影響不容小覷
在美國政府發布的眾多報告中,《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地位特殊,突出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延續性。報告與美國此前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家軍事戰略報告》和《核態勢評估報告》一脈相承,是觀察美國政府戰略安全判斷和軍事發展思路的重要窗口。從內容不難看出,《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延續《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俄羅斯等國視為戰略對手的判斷,尤其對相關國家的反艦導彈、高超聲速飛行器等發展進度保持高度戒備。
二是對比性。《導彈防御評估報告》通常每8年發布一次,此次原定于2018年發布,后因朝鮮導彈武器發展、美國戰略對手調整和軍事技術推陳出新等原因,幾易其稿。與2010年版報告相比,新版報告形勢判斷更悲觀、發展理念更超前、建設舉措更系統。
三是指導性。報告既是美國今后一段時期導彈防御系統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也能對美國盟友的反導體系建設產生作用。例如,報告明確,美國將強化同日本和韓國的反導合作,把澳大利亞納入美日韓亞太反導體系,向歐洲盟友承諾繼續推動“歐洲分階段適應性方案”,上述動向將對亞太和歐洲地區的反導力量布勢產生影響。
爭議此起彼伏
新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出爐后,在美國國內引發較大反響,其中批判聲音居多。一方面,部分學者質疑報告操作性不強。助推段激光反導雖經過數十年技術驗證,但曾一度因預算超支和技術難題而中斷,目前雖重啟相關工作,未來前景不明朗。此外,如果用F-35戰機遂行反導任務,拋開攔截成功率不談,重要前提是F-35須在敵方防區內進行攔截,在一些防空能力較強的國家無法實施。
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反導系統建設作用不大。雖然特朗普強調,美國導彈防御政策目標是確保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位置”發現并摧毀導彈,但對于朝鮮和伊朗等擁核小國來說,美國強化反導能力建設的做法,可能會令其倍感壓力,進而加快核武研發力度,增強核武殺傷能力;美國的反導系統即便提質增量,也難以有效應對核大國多波次的導彈攻擊,反而會令相關國家在前沿軍事技術上推陳出新,對美形成新的作戰優勢。
有分析認為,美國國內當前圍繞《導彈防御評估報告》存在爭議,折射出美軍反導系統建設困境:一是投入成本高,美軍導彈攔截與對手導彈攻擊的經費投入比大致為10∶1;二是攔截難度大,基本相當于“用一顆子彈擊中另一顆子彈”;三是防御能力弱,美軍陸基中段攔截彈數量有限,難以有效應對“飽和式”攻擊和分導式多彈頭技術;四是實戰經驗少,尤其是本土防御頗為倚重的陸基中段防御系統,試驗攔截成功率僅為50%。(胡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