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F-35C在“尼米茲”號航母上空盤旋準備降落
2月28日,美國海軍航空兵司令米勒中將宣布,美國海軍接收的首批F-35C已經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外界普遍認為,F-35C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的說法或許并不準確,美國海軍此時宣布這一消息,目的是減輕國內壓力,避免在主力戰斗機性能上被甩得太遠。
從評估到宣布不足4個月
“具備初始作戰能力”是北約體系下武器裝備采購和戰斗力管理體系的術語,通常指一款裝備已經可以進行部署。美軍習慣在首批接裝單位完成換裝訓練并有能力獨立完成維護和使用時,宣布相關裝備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實際指這款裝備已經在接裝部隊手中具備“最基本”的作戰能力。
根據美國媒體此前報道,F-35C項目的初始作戰測試和評估于2018年12月開始,2018年12月12日F-35C獲得航母“飛行安全操作”認證。對比美國海軍F/A-18/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從初始作戰測試和評估到宣布具備初始作戰能力歷時接近一年半,F-35C的測試進程不足4個月,所用時間遠遠不足以完成這一重要過程。因此有分析認為,美國海軍突然宣布這款戰機已經具備初始作戰能力,或許另有隱情。
進度遲緩壓力頗大
作為一款被寄予厚望的戰機,美國海軍希望F-35C為海軍特別是航母戰斗力帶來“脫胎換骨”的改變。美國軍事專家指出,在各國航母艦載機普遍進入“三代半”時期之際,美國“超級大黃蜂”艦載機與法國的“陣風”艦載型戰機等相比,在作戰性能上已不具備“代際優勢”,需要第四代戰機加入,重新贏回這一優勢。
另外,F-35C出色的性能也對美國海軍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作為F-35家族中機翼最大、最堅固的型號,F-35C可攜帶接近9噸燃油,在不使用外掛油箱的情況下,作戰半徑比F-35B增加約32%。更重要的是,F-35C可為美國航母參與包括反導和全域作戰等任務提供更多可能。
2017年4月,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F-35B隱形戰斗機為地面“海馬斯”高機動多管火箭炮指示目標進行打擊實驗,被看作是美炮兵與航空兵在“全域作戰”中進行聯合作戰的嘗試。2019年1月17日,美國政府發布新版《導彈防御評估報告》,提出將F-35A納入反導體系,攻擊處于上升段的敵方彈道導彈。美國海軍迫切需要通過裝備F-35C艦載戰斗機,保證美國海軍最強大的作戰平臺航空母艦不會因為缺乏第四代戰機而被美軍計劃中的新型聯合作戰體系拒之門外。
從這一角度看,美國海軍不顧相關測試和評估結果提前宣布F-35C具備初始作戰能力,除了減輕輿論壓力外,更意在營造氛圍,努力搭上第四代戰機的“末班車”。
不可小覷的潛在挑戰
有分析認為,即使F-35C在今年內完成初始作戰測試和評估,也需要至少兩年時間才能具備作戰能力,最終形成完全戰斗力可能將花費更多時間。
與此同時,美軍已在全球展開第四代戰機的部署計劃。在過去幾年,美國空軍和海軍陸戰隊陸續將F-35A和F-35B部署到亞太地區,加上F-22,亞太地區已成為四代機最密集區域。未來,美國海軍的F-35C也瞄準亞太地區。F-35系列戰機具備較強的航電水平和信息化作戰能力,隱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稍遜一籌,如果將隱身能力和信息化作戰平臺相結合,可能改變未來空戰形態。
如何應對F-35C,關鍵是提升四代戰機裝備數量,縮小主力戰機技術水平“代差”。另外,現代反隱身技術突飛猛進,多基地雷達、天基反隱身技術等逐漸步入實用化階段, F-35C帶來的威脅并非西方媒體渲染的那樣“不可戰勝”。可以預見,隨著美軍宣布F-35C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加緊研制和裝備艦載第四代戰機,進而推動海軍裝備更新換代。(白孟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