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企業名聲在外,“出生背景”卻鮮為人知。以“鷹獅”戰斗機聞名遐邇的薩博公司,起源于瑞典;光電系統獨步天下的埃爾伯特公司,總部位于以色列;造出世界第一輛隱形坦克的“PGZ集團”,是一家波蘭企業。在軍工世界里,“英雄”不論出身,小國同樣也有軍工“大咖”。
前不久,美國海軍開啟了新一輪反艦導彈招標。外界看來,這個項目必定是美國軍工“巨頭”的囊中之物。沒想到,一家挪威企業最終拿下訂單。這一神秘的“黑馬”,便是康斯伯格集團。
19世紀初,康斯伯格集團開始生產槍支彈藥,算得上軍工界不折不扣的“老前輩”。歷史上,這家來自挪威小鎮的百年老店,先后推出一系列“拳頭”產品,“克拉格·喬格森”步槍、“企鵝”反艦導彈、“保護者”遙控武器站……憑借這些“搶手貨”,康斯伯格集團擦亮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在遍地都是私企的歐美軍工圈,一家小國軍工企業如何突出重圍?國有企業的身份,又給這家企業注入了哪些動力?答案,寫在康斯伯格集團的百年發展之路上。
把少數領域做到極致,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挪威,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國土南北狹長,山脈縱貫全境,海岸線漫長曲折。嚴酷的自然環境、貧瘠的生態資源,讓挪威人早早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
自然條件如此惡劣,市場競爭倍顯殘酷。康斯伯格集團不僅要在美俄軍工巨頭的夾縫中艱難度日,還要在英法德這樣傳統軍工強國的“圍追堵截”中殺出血路,難度可想而知。
如何在競爭白熱化的全球防務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在探索發展的道路上,康斯伯格集團曾四處碰壁,總結經驗教訓,企業得出結論:“把少數領域做到極致,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憑借這種企業發展理念,康斯伯格集團在反艦導彈和遙控作戰組件方向找到出路。在這兩個領域,康斯伯格集團的產品性能甚至超過了歐美軍工“巨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反艦導彈領域,康斯伯格集團深耕已久。二戰結束后,反艦導彈由于射程有限,一度被認為只能用于近程兩棲防御。對于西方海洋強國來說,近程兩棲防御能力相當“雞肋”。很長一段時間,反艦導彈的發展近乎停滯。
擁有漫長又曲折的海岸線,挪威人向來重視近海防御作戰。經過反復研究論證,康斯伯格集團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反艦導彈才是海軍武器的未來。
當時,世界上普遍迷信這樣一種觀點:“只有實力雄厚的工業大國,才有經驗、資金和技術研制先進武器系統。”面對重重困難,康斯伯格集團沒有退縮,他們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反艦導彈領域,孤注一擲地研發西方世界第一型反艦導彈——“企鵝”反艦導彈。
1967年,埃及使用蘇聯反艦導彈擊沉了以色列“艾拉特”號驅逐艦。西方國家如夢方醒,意識到反艦導彈的重要性,掀起了研究反艦導彈的熱潮。而此時的康斯伯格集團,已經在反艦導彈領域先行一步。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優異的性能,“企鵝”反艦導彈在世界“圈粉”無數。
美國海軍是“企鵝”反艦導彈的“迷弟”。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海軍大量采購“企鵝”反艦導彈,裝備于“海鷹”艦載直升機。除了美國,“企鵝”反艦導彈還出口到巴西、土耳其、西班牙等國,成為這些國家海軍艦載直升機的主要反艦武器。
“企鵝”的傳奇故事并未畫上“休止符”。10多年前,康斯伯格集團開展了新一代反艦導彈“NSM”的研制工作。憑借“NSM”反艦導彈,向來“低調”的康斯伯格集團擊敗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第二的波音公司,斬獲美國海軍瀕海戰斗艦和下一代護衛艦FFG(X)的反艦導彈項目訂單。
時隔20多年,再次拿下美國海軍反艦導彈項目,證明了康斯伯格集團強大的研發能力。探尋康斯伯格集團的成功經驗,“找準定位、精益求精”是企業發展戰略最好的注釋。把一個領域做到極致的專注精神,構筑出康斯伯格集團的核心市場競爭力。
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企業才能長盛不衰
從一粒種子到參天大樹,必須經歷生長分裂的漫長過程;一家軍工企業的發展壯大,同樣無法避免改革發展帶來的“陣痛”。作為一家老牌軍工企業,康斯伯格集團的歷史格外厚重。歷經百年風雨,康斯伯格集團有過輝煌,也走過彎路,唯一不變的是對軍工的矢志追求。
17世紀上半葉,一個不知名的挪威小鎮發現了儲量驚人的銀礦。當時的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把小鎮命名為康斯伯格,并在當地成立了挪威最大的采礦場。直到19世紀初,銀礦開采都是挪威的支柱產業之一。
然而,隨著礦石逐漸采空,銀礦生意越做越難。工廠轉行做起了軍火生意,康斯伯格集團的前身——康斯伯格軍械工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布爾戰爭中,康斯伯格軍械工廠生產的“克拉格·喬格森”步槍大放異彩。手持“克拉格·喬格森”步槍的布爾人游擊隊在南非叢林中“神出鬼沒”,給入侵的英軍迎頭痛擊,讓英國人付出了慘痛代價。就連當時的美國陸軍,也把“克拉格·喬格森”步槍作為士兵標配。
二戰后,康斯伯格軍械工廠刮起一陣“擴張風暴”。公司從一家專注機械制造的工廠,發展成擁有多樣化產品的企業。
看似生意越做越大,但企業盲目擴張帶來的后果無疑是“災難性”的。這種激進的擴張方式,將康斯伯格軍械工廠推到了“懸崖邊”。缺少戰略規劃的收購,使得康斯伯格軍械工廠難以實施自己的運營戰術,企業也在磕磕絆絆中麻煩不斷。
上世紀80年代,康斯伯格軍械工廠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煎熬期”。當時,挪威經濟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陷入蕭條狀態,康斯伯格軍械工廠也被迫解散重組。
危急關頭,是聽天由命,還是迎難而上?企業領導層深刻反思:“軍工領域才是公司的根基。”利用拆分重組的機會,康斯伯格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公司將當時旗下舉步維艱的產品業務打包出售,并成立了挪威軍事技術公司,從此專注防務領域。
改革的效果立竿見影,公司很快走上良性發展的快車道。1993年至2000年,公司陸續完成了一系列并購,不久便成立了康斯伯格集團,并成功上市,康斯伯格集團在“鳳凰涅槃”中“換羽重生”。
歷經百年風雨洗禮,這家軍工老企依舊屹立于洛根河畔。透視康斯伯格集團的發展史,不難發現:一家軍工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必須摸準時代的脈搏,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競爭中,“以不變應萬變”,堅持長期戰略規劃,企業才能行得順、走得遠。
依靠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軍工“樣本”走向世界
作為一家百年老牌軍工企業,康斯伯格集團始終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企業領導層認為,科技創新不單單體現在產品層面的推陳出新,更要在思維層面上刮起“頭腦風暴”。
就遙控作戰組件而言,康斯伯格集團實際上是從無到有,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領域。憑借獨到的眼光和成熟的技術,企業說服了自己的潛在用戶,打開了遙控作戰組件的市場大門。
全世界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早的遙控武器站——“保護者”遙控武器站,是康斯伯格集團的“明星”產品。2000年,康斯伯格集團把700套“保護者”遙控武器站交付美國陸軍。憑借這套遙控武器站,射手能在裝甲戰斗車輛內部,完成對目標的觀瞄射擊。
“保護者”遙控武器站有多火?美國人恨不得給所有帶輪子的裝甲車里面,想方設法“塞”進一套“保護者”。英國、法國、印度等17個國家也大量簽單。為了滿足“保護者”的廣大客戶,康斯伯格集團甚至“特別定制”出專門用于快艇、護衛艦和飛行器的遙控武器站。
依靠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康斯伯格集團取得一連串“華麗突破”。MSI-90U潛艇作戰系統獲得德國常規潛艇作戰系統的供應資格,簽署了為美國F-35戰斗機提供零部件的協議,成功拿下挪威空軍的“JSM”空射反艦導彈訂單……
源源不斷的大訂單、大合同,證明了康斯伯格集團在全球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出人意料的是,在遍地都是私企的歐美軍工圈,康斯伯格集團居然是一家國有企業,挪威貿易部控制了康斯伯格集團50%的股份,剩余的大部分股份由其他國有企業持有。
背景不凡的康斯伯格集團,從來不搞“拼爹”那一套,企業不依賴任何國家補貼或優惠貸款。俄羅斯學者謝爾蓋·德尼森采夫認為:“康斯伯格集團是現代化國有軍工企業的典范,值得所有國有軍工企業學習借鑒。”為了解決國有企業常見的“大鍋飯”問題,康斯伯格集團引入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使生產計劃多元化,進而讓公司上市,吸引私人投資,千方百計地提高生產效率。
打造國有軍工企業的“優質樣本”,康斯伯格集團的成功秘訣很多。現代化企業管理方式,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培育“為極限環境提供極限服務”的企業精神。身處北歐一隅,他們依然緊盯世界;面對眼前困境,他們依舊著眼未來。從挪威小鎮走向世界舞臺,康斯伯格集團雄心勃勃。(唐國欽 王玨 何博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