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八旬的韋開忠,是一位離開部隊近30年的老兵。為了追尋老部隊散落在戰爭年代的歷史記憶,5年來,他輾轉上萬公里,先后踏訪四川、重慶、甘肅、陜西、河北、山西等地,四處收集整理材料,編撰了長達50萬字的《留住紅軍英雄團的記憶》一書。
?。玻埃埃赌昵?,韋開忠回到位于新疆的老部隊——這是一個由劉志丹、謝子長和習仲勛建立的紅軍英雄團。
離開時,團里贈送他一套老部隊的團史資料?;丶液螅屑氀凶x,發現團史資料有多處記載與事實不符。
韋開忠知道,那段缺失的歷史,主要是由于老部隊忙于打仗,無暇顧及,加之多次精減整編并移防后所致。
在走訪蘭州、四川、西安、咸陽等多地老戰友,并經過幾個月深入思索、考證后,韋開忠奮筆疾書,撰寫了一份4萬余字的團史修改補充意見稿。
然而這些材料,對于一個有著悠遠歷史的紅軍團來說還遠遠不夠。
眼看著歷經滄桑的老戰友一個個相繼過世,韋開忠心急如焚,寢食難安。如果這段歷史被封塵,那將是紅軍團傳人的終生遺憾。
?。玻埃埃纺昵?,韋開忠向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老戰友,發出了編撰出版紅軍團史的公開信,并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與支持。
隨后,韋開忠自費前往四川、重慶、甘肅、陜西、河北、山西等地,走訪數百位老戰友。在軍地檔案館、圖書館、黨史辦、軍志辦、報社等單位,他一頭扎入浩如煙海的史志材料當中,先后翻閱查找了當年創辦的7種報刊雜志、48個縣市的黨史組織資料、西北五省《軍事志》和縣志。
為弄清部隊發展史,韋開忠還于2009年秋,到老部隊初創時期陜西省淳化、旬邑、耀縣、宜君,甘肅省寧縣、正寧縣等地進行實地考察;采取了征稿、約稿等辦法,邀請老戰友撰寫回憶錄、郵寄有關資料……
那些日子里,為了節省花銷,韋開忠常常住在最便宜的旅館,每頓飯只吃一碗面條;冬天查閱資料間隙,他就找商場、醫院等場所,在靠近暖氣的地方墊張報紙,坐等檔案館開門。
韋開忠義務為部隊尋“根”的事跡,感動了無數熱心人——
在蘭州,一位老兵熱情地為韋開忠招待食宿一月有余;身在河南的第13任團長賈殿鵬的夫人,讓兒子開車送她到西安,將老伴在部隊的資料全都捐獻了出來;扶眉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聽說韋開忠的事跡后,熱情地為他提供資料、解說等服務。
韋開忠每個月靠1000多元錢的養老金生活,妻子又常年患病在家。搜集資料中,每次打字復印,包括向相關人郵寄資料,對他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可韋開忠從沒放棄過。
繁雜的材料,片斷的記憶,都需要一一印證、核實。今年80歲的韋開忠不會使用電腦打字和文本編輯,每次整理材料時,都是一字一句靠手寫,一篇文章往往要經過反復修改后,才由部隊參與編撰的年輕同志在電腦上將內容打印出來。
每晚,韋開忠都要在床頭放上筆和本,以便隨時有線索時,能立即翻身坐起,拿筆記錄下來。從每任團長、政委到每起事件的關鍵環節,團史大部分疑點,都是他這樣一點點地串起來的。
由于上了年紀,他寫起字來,手總是不停地顫抖。就這樣,韋開忠一筆一畫,寫完了幾十萬字的初稿。
編撰工作結束后,團領導提出為韋開忠解決外出收集資料時的經費花銷。讓他們吃驚的是,這位老兵5年留下的近千張票據,加起來才1.5萬元,除了長途車票以外,沒有一張超過20元的票據。
“韋開忠輾轉數萬里為老部隊尋‘根’,找的是紅軍團光榮傳統的根,這也是團隊保持繁榮昌盛的魂與魄。今后,我們將以此為源動力,不斷推進部隊科學發展。”團政委李建昆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