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委會秘書長張云泉也認為,機器智慧很難超越人類。僅從超級計算機的技術發展狀況看,幾十年內出現奇點的可能不大,但在資本的推動下,也有自我實現的可能。
而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常務副院長余凱則認為,以他從事人工智能行業十幾年的經驗,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整個的發展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非常快,至少從過去30年的進展看,計算能力跟數據量高速成長,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發展走勢是有可能的。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表示,相信奇點,但是采用一種預測的態度,而非預報,言之鑿鑿說2029或2045有點不合適。人的智慧形成,也存在奇點,在那之后加速進化。他表示,人的生理結構、DNA編碼、腦和神經系統那么精密,常常有種錯覺,人就是過了奇點的機器。吳甘沙寫過一篇名為“與機器賽跑:Win or die”的文章,總的觀點是機器智能終將超越人類。
“進化的機器”會最終毀滅人類嗎?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表題為《人工智能不是威脅——現在還不是》的文章稱,在過去幾十年里,從象棋到算術再到網上交易,計算機在許多事情上的表現都有長足進步,但到目前為止,它們還沒有對我們或我們的財物表現出一星半點的興趣。FT的文章也認為,人工智能展示的技術進展意義重大,它們展示了非凡計算能力、海量數據和案例分析軟件所能形成的威力。它們將改善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經濟,但它們造反的可能性與叉車沒有兩樣。人類面臨大量短期挑戰,為什么要把未來的幽靈說成即將到來的惡魔呢?
譚曉生的觀點則相對激進。他表示,文明的進化不用過分擔心。哪天機器進化超過人了,從優勝劣汰角度,如果機器會帶來更高的文明,人類為啥還要占著茅坑呢?看看《三體》、《星艦文明》,就很能理解。為了文明延續,要讓最強者得到機會,4艘星艦留存1艘,其它艦人員甚至淪為食物,so what?更何況,即使從文明延續的角度看,機器智能與人類也未必不能共處。(文中部分專家觀點摘選自《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未來:奇點臨近》專題沙龍)(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 特約記者 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