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伊拉克聯合行動指揮部發表聲明稱,政府軍當日收復了摩蘇爾東部的4個街區,已累計收復摩蘇爾東城的31個街區。一個多月以來,一場爭奪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的戰役,在伊拉克政府軍和“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武裝分子之間展開。隨著摩蘇爾之戰漸入白熱化,這場圍城戰背后的多方利益爭斗也愈演愈烈。
城市巷戰慘烈異常
摩蘇爾靠近土耳其邊界,是伊北方工業、農業、金融中心和庫爾德自治區的政治中心,擁有伊北方最大油田和最大煉油設施。這一城市于2014年被“伊斯蘭國”占領,成為其主要據點。摩蘇爾之役被視為剿滅“伊斯蘭國”的決定性戰役,如果失去對摩蘇爾的控制,那么“伊斯蘭國”對伊拉克的控制可能就此終結。
實際上,自“伊斯蘭國”武裝占領摩蘇爾起,戰斗就從未終止。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民兵武裝、什葉派“人民動員”武裝,和“伊斯蘭國”武裝一路打到現在。
近兩年來,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武裝在國際反恐聯盟的支持下,先后奪回了提克里特、基爾庫克、拉馬迪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并在今年6月收復了距首都巴格達僅50公里的費盧杰。10月17日,伊拉克總理阿巴迪宣布發起摩蘇爾收復戰,10月31日,政府軍對摩蘇爾發起總攻的戰役拉開序幕。目前,伊拉克軍隊和反恐部門正在對摩蘇爾北部和東部進行突擊,并已進入東部的數個街區。伊拉克警察部隊則向城市南部推進。什葉派民兵負責將恐怖分子從具有戰略意義的泰勒阿費爾清除,并切斷摩蘇爾極端分子的補給線。
在這場無比慘烈的城市戰中,成千上萬的平民受到傷害。報道稱,為了抵御伊拉克政府軍的攻勢,“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以密集的建筑為掩護,拿無辜平民當“人肉盾牌”,他們穿梭于復雜的地道中,伺機伏擊政府軍。武裝分子使用狙擊手、火箭彈、迫擊炮、自殺式汽車炸彈抵擋政府軍攻勢,讓一度勢如破竹的軍事行動陷入停頓。國際移民組織統計數據顯示,10月17日至12月11日期間,伊拉克安巴爾、巴格達、埃爾比勒、薩拉赫丁和尼尼微幾個省份共有9萬余人被迫離開家園,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摩蘇爾市所在的尼尼微省。聯合國人道主義協調辦公室在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摩蘇爾周邊已經完工的8個安置營地只能接收6萬人,聯合國和伊拉克政府正在加緊修建新營地。該機構在戰役初期曾估計,攻城戰開始后可能需要疏散20萬人,最壞情況下這一數字會達到70萬。
各路人馬明爭暗斗
摩蘇爾戰役打響時,伊拉克總理便預計戰斗“將在數周內結束”,而美國各主流媒體也對戰事的走向非常樂觀。雖然戰事進展看似順利,但摩蘇爾地區教派龐雜,多方勢力犬牙交錯。單說參加圍攻摩蘇爾的聯盟各方,什葉派的伊拉克政府軍、伊朗支持的“人民動員”武裝、遜尼派的土耳其軍隊、謀求獨立的庫爾德武裝都各懷其志。
為爭取畢其功于一役,伊拉克政府和美軍為此次戰役做了大量準備。據報道,伊拉克和美國領導的聯軍此前耗時一年多備戰,從而敲定對“伊斯蘭國”的空襲目標。在這場戰役中,伊拉克方面投入3萬多兵力,包括伊安全部隊及軍警、庫爾德武裝等。美國方面也給予相應支持,不久前,美軍宣布增派600人參加摩蘇爾之戰,使美軍在伊拉克人數達到5200人。隨著奧巴馬第二任期接近尾聲,奧巴馬政府乃至民主黨,都需要在“反恐”上有所建樹,為時日不多的執政生涯留下政治遺產。
在攻城中表現最勇猛且承受了巨大犧牲的庫爾德人絲毫沒有掩飾其借摩蘇爾之戰建國的雄心。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政府總理內奇爾萬·巴爾扎尼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摩蘇爾戰役結束后,庫爾德領導人將與巴格達中央政府談獨立事宜。他說:“時機早已成熟,雖然我們現在正在集中精力打擊‘伊斯蘭國’,一旦摩蘇爾解放,我們將會與巴格達的搭檔們討論獨立事宜。”可以預見,隨著摩蘇爾之戰走向尾聲,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雄心必然與伊拉克政府之間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
在土耳其方面,自該國2015年底以保護位于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巴阿希格軍事基地中的25輛土耳其坦克為名,派出150名土軍士兵進入伊拉克后,土伊兩國之間就齟齬不斷。此番摩蘇爾戰事中,土耳其堅持要求伊拉克政府把遜尼派武裝,尤其是土耳其訓練的“部落陣線”和“國民陣線”兩支部隊納入收復摩蘇爾的行動中,且明確拒絕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陣線”參與收復摩蘇爾的行動。
摩蘇爾戰役的另一面,或許意味著失去共同敵人后,伊拉克國內各派再度陷入爭斗狀態。在目前的軍事行動中,伊拉克政府軍主要由什葉派組成,如果在收復摩蘇爾后,讓伊拉克政府控制的什葉派武裝人員把控摩蘇爾這一主要為遜尼派居住的地區,必然進一步激化該國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緊張局勢。
恐怖土壤難以根除
目前,由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武裝、什葉派和遜尼派民兵組織組成的各路人馬,已經從東南西北4個方向把摩蘇爾團團圍住,“伊斯蘭國”通往敘利亞的一條關鍵物資補給線也已被切斷。分析指出,在人口密集區作戰,政府軍需要盡量減少平民傷亡,因此攻城戰難以快速推進,但從實力對比來看,政府軍攻取摩蘇爾只是時間問題。不過,雖然“伊斯蘭國”敗局已定,但恐怖主義生存的土壤仍在,在攻下摩蘇爾后,伊拉克政府短期內恐難以徹底肅清恐怖組織。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破壞了伊拉克原有政治生態,伊各黨派為爭權奪利挑起教派沖突。2004年,“基地”組織趁亂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分支,打著反美口號招兵買馬。2011年,在伊拉克安全秩序尚未重建的情形下,美國從伊拉克匆忙撤軍,加劇了該國的動蕩。正是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脫胎于“基地”分支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迅速崛起,奪取了擁有200多萬人口的摩蘇爾市。
與此同時,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大國在中東的激烈博弈也讓恐怖組織得以發展壯大。2011年3月,敘利亞國內出現反政府游行,并很快蔓延至全國多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海灣國家為推翻敘利亞政府,不加區分地向敘反政府武裝提供資金及武器裝備。“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也打著反對敘政府的旗號獲得了一些國家的支持,從而迅速壯大了自身實力。
從“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產生、發展和走向毀滅的歷程看,大國博弈和地區動蕩是其生存的有利條件。該組織利用伊拉克國內政治和教派矛盾,分裂黨派和族群,同時從大國對伊拉克內政的干涉中獲益。即便“伊斯蘭國”從摩蘇爾和敘利亞的拉卡敗退,但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動蕩不減,敘利亞境內的大國博弈依然激烈,“伊斯蘭國”賴以生存的土壤就難以徹底清除,恐怖主義就依然可以在中東找到生存的空間。
王衛華 蘇世凱 制圖:蘇 鵬 圖片資料:楊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