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軍區下大力改善駐高海拔地區部隊基礎設施提升官兵健康指數
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陽光保暖房”

無名湖哨所新建成的“陽光保暖房”。李德成攝
本報訊 記者郭豐寬、通訊員許凌康報道:“有了陽光保暖房,哨所開展學習訓練,再也無需看天氣選時間了……”2月10日,西藏軍區崗巴邊防營二連塔克遜哨所駐地遭遇“倒春寒”,氣溫驟降。然而,哨所集體活動并未受影響,他們根據計劃,在室內開展訓練、學習教育。指導員張尚云介紹,去年,上級投資修建的新型“陽光保暖房”,極大地提高了邊防官兵生活質量。
西藏軍區部隊駐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受惡劣環境影響,一線邊防連隊哨所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相對落后。夏季潮濕悶熱,冬季寒冷刺骨,給官兵訓練執勤、身體健康帶來諸多影響。為改善西藏邊防一線官兵住宿、生活設施條件,近年來各級加大資金投入,圍繞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取暖、供氧、吃水、用電、給養、洗浴、防雷”等7個難題,組織集中攻關。經過不懈努力,目前西藏軍區海拔4500米以上的邊防連隊和哨所官兵,已全部入住新型“陽光保暖房”。
記者了解到,新型“陽光保暖房”采用強聚熱復合材料、分布式并網光伏發電輕鋼結構等新工藝新材料建造,在高原惡劣環境中不易開裂、漏風,住上這種新式營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襖”了。已在海拔4500多米的無名湖哨所堅守12年的上士康松告訴記者,上級還為新型“陽光保暖房”配備了制氧機、健身器材等設備,即使遭遇惡劣天氣,官兵也可以在室內進行訓練、健身。
據悉,隨著營房等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高原邊防官兵健康指數也相應提升。記者從西藏軍區后勤部衛生處了解到,隨著邊防一線的新型“陽光保暖房”相繼竣工,加之近年來各類高原藥品的有力保障,邊防官兵患高原病的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

上世紀九十年代無名湖哨所的磚混結構營房。宋朝華攝
駐藏部隊營房變遷史
從原18軍進藏以來,駐藏部隊官兵先后住過簡易帳篷、干打壘、磚混結構等幾代營房,如今住進了高科技新型材料建成的“陽光保暖房”。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原18軍進藏后,遵照黨中央命令,部隊不吃地方、不住民房,宿營主要靠簡易帳篷、牛毛氈房,冬天四面透風,官兵只能穿著衣服睡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駐藏部隊就地取材,用泥土、石塊和木材壘墻造房,官兵住上了“干打壘”簡易營房。這種簡易營房雖然比帳篷保暖,但仍然抵御不了嚴寒的侵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軍委投入巨資改善高原官兵的住房條件,大部分部隊官兵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但冬季靠燒煤、燒柴火取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
近年來,軍委啟動高原部隊“取暖工程”建設,駐藏部隊大都建成“陽光保暖房”,從根本上改善了營房基礎設施條件,大大提升了執勤質量和邊防官兵健康指數。
(馬秀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