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教聯訓中,來自基層部隊的兩名士官學員在認真制作沙盤。王露 攝
什么是“金課”
2018年8月,國家教育部專門印發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使用“金課”這個概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認為,“金課”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特點。本文借用“金課”這個概念,比喻具有中國軍校特色的優質一流課程建設。
初春時節,江城武漢,一場帶實戰背景的綜合演練拉開戰幕。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作戰保障初級指揮班的學員,在陌生丘陵地域擺開戰場,捉對廝殺,斗智斗勇。
學員們大多來自一線信息通信部隊,并擔任營長、科長等職務,對這樣的演練并不陌生。
“主攻方向一線作戰用戶接入困難,原因不明”“關鍵節點遭受攻擊,信息服務系統大面積癱瘓”……然而,演練不久學員們就發現,考法變了,考題也變了,紛至沓來的特情不僅難度系數極高,而且還交叉在一起,把大家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少學員感嘆:“不愧是大賽奪冠課程,這種戰場設計讓人眼界大開。”
“精準對接部隊需求,有效牽引新質戰斗力生成”——在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軍事職業組中,學院《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課程脫穎而出,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并摘得一等獎桂冠。
這場演練,也是這門“金課”的一個關鍵實踐環節。讓學員們“眼界大開”,正是學院堅持課程改革想要達到的一個目的。
“復制昨天的經驗,打不贏明天的戰爭。成績有‘保鮮期’,一門‘金課’也有‘保鮮期’。”學院領導言之鑿鑿,“敢于把自己打碎、讓成績歸零,向著部隊、實戰和未來貼近再貼近,一門‘金課’方能走出一條涅槃之路!”
這條路,是軍事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更是通往戰場的不二法門。
過去是“金課”,不代表現在還是“金課”
推開窗戶,冷風拂面,成功的喜悅讓學院聯合戰役戰術信息通信教研室主任周丹陶醉,更讓他清醒。
往事歷歷在目。2019年底,教研室副主任林偉廷受邀到空軍某部授課。憑著《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這門久負盛名的“金課”,教研室收獲的都是贊譽:在數十年發展歷程中,這門“金課”浸潤著近百名專家教授的汗水,不僅屢獲殊榮,而且對部隊戰斗力的貢獻有口皆碑。
像過去一樣,林偉廷自信而從容,課講得如行云流水。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授課不久,他就感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氛:官兵們的眼神里多了一些困惑,掌聲也不再像過去那么熱烈,甚至還有官兵竊竊私語。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是從來都沒有過。林偉廷感受到了一些異樣,他決定來個“順藤摸瓜”。
“教員,您講的課,內容、方法和程序都堪稱完美,但似乎與聯合作戰的要求還有一些距離……”一名干部在角落里小聲說。林偉廷心里一驚,他懇請這名干部留下,共同探討。
“比如應對智能無人機蜂群作戰,對我們這種新調整組建的單位,安全防護有什么策略?”林偉廷一時語塞。
林偉廷并非不知道:伴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部隊變化天翻地覆,陸軍占全軍總員額比例下降到50%以下,“大陸軍”體制被打破;與之相對應的是,戰略預警、遠海防衛、遠程打擊、戰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戰力量得到充實加強,一個更加充實、合成、多能、靈活的部隊編成正在形成。
教研室的人也并非不知道:當下聯合作戰已成高頻詞,實戰化訓練如火如荼。然而,學院的“金課”還在按部就班,課程內容猶如“高速路上跑牛車”。
學院教務處參謀平亮的目光,一次次越過校園的圍墻。作為聯教聯訓的主管參謀,他經常帶隊赴一線部隊進行課程實踐教學,這讓他對課程如何對接部隊戰斗力有了更多體悟。
那次,學院與陸軍某旅聯合組建教學團隊,將現職軍官學員與營連指揮員混合編組,嵌入部隊開展實兵實裝實訓,聚焦作戰訓練現實重難點問題,深度交流互動。
“通信信號遭受強電磁干擾,鏈路中斷”“應用備份鏈路”“無法避開干擾”……叢林深處,彌漫著濃濃的硝煙味。
參訓前,平亮在作動員時,專門強調了此次演訓將增設難局險局危局,挑戰技能極限,但不少參訓學員顯然“輕敵”了。
被“打痛”的參訓學員盡管紛紛用“蛻變”“脫胎換骨”來形容自己的成長,平亮卻有另一番思考。他感到,隨著部隊體制編制調整,信息通信崗位越來越呈現出業務綜合、能力復合的特點,對院校教育提出了寬口徑、厚基礎、精業務的復合化新要求,當前一些課程的內容設置有點“淺”。這也是不少教員和學員的感覺。
顯然,課程內容與部隊訓練脫節了,只是這塊“窗簾布”,遲遲沒有被挑開。
“近幾年,教研室30余次深入到聯指機構和軍兵種部隊調研課程改革方向,的確聽到了很多表揚。”周丹帶頭開始反思,“其實也有一些批評意見,但我們長期生活在光環下,有些選擇性無視了。”
“過去是‘金課’,不代表現在還是‘金課’。”幾天后,學院召開的專題教學形勢分析會上,院長張旭的話擲地有聲,也凝聚起大家的共識:一門“金課”到底有沒有生命力,必須放在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下的聯合作戰大背景中去考量,用部隊戰斗力去檢驗!
“金課”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戰量”
去年元旦剛過,學院迎來一群特殊“客人”:近20名一線部隊的領導和院校專家,對學院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審定,壓減與實戰貼得不緊的課程。
這群特殊“客人”的到來,絕非一次例行性學術交流,而是學院進行的一次自我“刮骨療毒”。
評審現場點評打分,不留絲毫情面,“火藥味”十足。盡管前幾輪答辯專家提問嚴苛,周丹也感受到不少壓力,但他仍信心滿滿:畢竟,這門“金課”底子厚實,積淀著他們數年的心血與付出。
“適應聯合作戰新體制還不夠”“與部隊改革轉型后的一線崗位對接還不夠精準”……臺上,周丹剛介紹完,一條條頗為刺耳的意見猶如一盆盆冷水,把他澆了個“透心涼”。
“近乎苛責地點問題,是因為大家都不愿這塊‘金字招牌’蒙塵,哪怕只是一點點。”某基地一位領導誠懇地說。
評審會像一根導火索,把不少塵封的問題都牽了出來。事實上,不只是《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這門課,似乎一夜之間,多門“頗負盛名”的課程,在深刻檢視下,都變得有些“舊”了或是“淺了”。
“好比開設指揮樞紐,課程只是說,要在某裝備1公里遠處,為什么是1公里而不是2公里?”作為《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的主責教授,位東和講師趙玉龍就課程設計進行過一次深入討論。
為何是1不是2?趙玉龍的答案是:這應該是綜合裝備性能和多年實戰演練總結得出的結果,歷次修訂教案都是這個數據。
“歷來如此就對嗎?”位東笑了笑,對這個回答不置可否。在他看來,一線教學必須要直通戰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很難真正掌握勝戰之道。“時變法亦變”,他覺得“金課”要能真正叫得響,就要能“動態、及時”甚至是“超前”地服務于戰斗力建設。
半個月時間,周丹主持教研室開了6次碰頭會,討論的重點就是問題背后的問題,“舊”“淺”這兩個字眼被反復提及,“貼近實戰”“適應聯合”這兩條標準被重點關注,“‘金課’到底是什么樣子”成為討論的焦點。
“‘金課’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戰量’。”在與優秀教學骨干座談時,學院領導拋出了自己的看法,“院校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更多能打仗、打勝仗的人才,做到這一點,必須走基于高等教育的任職教育改革之路。”
“基于高等教育的任職教育,就是讓高等教育、任職教育優勢互補,從而全面提高學員制勝戰場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教務處參謀王睿東理解。
“是這個路子!”在周丹看來,高等教育技術特色鮮明,但作戰指揮和軍事應用牽引不足;任職教育指揮特色突出,但原理機理和技術運用支撐不足,兩者融合在一起,方能真正提高課程的“含金量”和“含戰量”。
“大學有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學院有任職教育的傳統優勢,基于高等教育的任職教育,既透著鮮明的時代氣息,也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學院政委胡繼林說。
事實上,基于高等教育的任職教育改革,已在該學院領導專家層面醞釀了兩個年頭,從一開始少數人頭腦里的“小旋風”,已逐步發展為全體教職員工腦海里的“大風暴”。
從去年4月開始,學院在全院范圍內發起課程和教材建設的“大會戰”,頭腦風暴從思維層面席卷到教學每一個環節,《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是首批重點改革和打造的課程。
對接部隊為戰育人,讓“金課”叫好又叫座
方向有了,“手術刀”就得實實在在落下去。“復雜地域環境下,干線節點車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配置?”“不同作戰樣式下,能不能啟用更‘另類’的保障模式?”在課程改造過程中,一系列問題成為教研室人員要強攻的“山頭”。
“無線通信戰術計算,從技術和建模角度來講難度比較大,這么多年都沒試過。”“沒試過更要試,可以把大學和學院這方面專長的博士都請過來,試試從作戰機理上加以論證。”在大學和學院支持下,這樣的超常規舉措,一項項付諸實踐。
在學院教學督導組專家曾慶華的案頭,擺放著一本《世界一流大學》。翻卷的書頁、隨處可見的標注,折射著這本書被閱讀的次數。
“很多模糊認識被澄清。以指技融合為例,以前不少人片面認為,就是指揮人才多學點技術,技術人才多學點指揮。其實關鍵在融,在于指揮能力和科技素質的融會貫通。”教務處處長李鋒銳介紹,學院以前多是按照學科知識邏輯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如今則重構了以增強聯合作戰機理、網絡體系工程、技術應用原理、裝備戰技性能為核心的內容體系。
曾慶華很大一塊工作是去聽查課。最近一段時間,他常常感到熱血沸騰。“變化太大了!”他說,很多課程都基于作戰任務背景,增加了新技術、新方法教學專題,學員體系運用新裝備、新網系、新業務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去年8月,學院秋季學期迎來首批生長軍官融合式培養學員。這批學員前3年在其他學院接受系統深入的本科教育,在奔赴部隊前最后一個學年來到學院加鋼淬火。這批學員成為學院教學改革的“試驗田”。
春播秋收。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前夕,在學院組織的課程質量檢查中,《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受到了學院教學委員會的高度肯定。
“這門課將本科專業所學的技術、原理和方法,有機融入信息通信裝備、組網和指揮管理教學中,實現了高等教育與任職教育的全程融合。”專家們這樣評定。
“看到評定結果,我立刻想到一個詞:‘涅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就是這門課程走過的路。”林偉廷感慨萬千。
底氣十足的林偉廷,帶著《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課程走上了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的賽場,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一等獎。
去年12月12日,教研室迎來了更加激動的一天。大賽閉賽式在湖南省株洲市舉辦,林偉廷作為唯一軍隊代表上臺介紹展示課程情況。
一張張現場照片實時傳回,教研室熱鬧得像過年。“軍事教育與科技教育、認知能力培養與科學文化培養深度融合,這樣的課一定能大放光彩,培養出更多勝戰人才。”那一天,一直跟蹤這門課程的學院教務處參謀平亮,在心中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對接部隊為戰育人,讓‘金課’叫好又叫座,重新煥發出光彩。”
從引以為傲到黯然失色,再到華麗轉身亮相,《聯合作戰信息通信保障》這門課程的涅槃之路,正是學院推動基于高等教育的任職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
改革才有出路。自從學院大力推動基于高等教育的任職教育教學改革,捷報頻頻傳來。去年,全軍認定的12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該學院占了3門;41人次在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等校級以上教學比賽中獲獎;聚力打造的信息強軍論壇等學術活動,在全軍創出了品牌知名度……
春暖花開,又一批部隊指揮員圓滿結束學業。一名名滿懷期許的學員跑向教員:“教員,您的講義能不能讓我復印一些?我們想帶回去給更多人學習。”
每當看到這樣的畫面,周丹無比欣慰。在他看來,課程大獎不是教育改革的終點而是起點,相比贏得榮譽,學員喜歡、部隊需要、打仗有用,才是一門“金課”的真正魅力所在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