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雄或無名,人民永銘記
金燦燦的陽光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碑身上8個鎏金大字遒勁有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清明又至,撫今追昔。
此刻,天安門廣場正中央,人民英雄紀念碑下,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們從全國各地趕來。站在紀念碑前,人們的目光探尋著那些血與火交織的歲月。
從這里出發,向西3.7公里,西單商業區,許多時尚青年前往休閑、購物;向東2公里,王府井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
或許,你已經習慣了今天這優渥的都市生活,但請一定記得,如今的盛世繁華從何而來——
今日之中國,是昨日之中國先烈們用犧牲換來的。
一組數據顯示,從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查到有姓名的犧牲革命者共計370多萬。也就是說,這1萬多個日子,平均每天就有370名革命者犧牲!
這還只是有姓名的烈士,更多英烈犧牲時,未曾留下姓名。
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我們走過的道路之曲折,付出之艱辛,世所罕見。今天,我們站在了離夢想最近的地方。
人們不會忘記——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大道兩旁,22根花崗巖石柱靜靜訴說。
86年前的華夏大地飽經劫難,滿目瘡痍。大渡河旁,從各連隊抽調出的22位勇士,闖過13根鐵索組成的天險,迎著槍林彈雨奪橋成功,為工農紅軍、為中國革命開辟了勝利的通道。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大部分人沒來得及留下自己的名字。
22根石柱,正是后人為紀念當時的22位勇士而建造。
人們不會忘記——
廬江縣柯坦鎮柿樹村袁莊村民組,“烈士坡”上,掩埋著15名無名烈士的忠骨。
解放前,麥收時節,解放軍正幫群眾搶收莊稼,敵人以數倍兵力將連隊團團圍住。為了掩護戰友突圍,為了保護群眾利益不受損失,15名留下與敵人周旋的官兵全部犧牲,村民連夜將烈士遺體安放在這座無名黃土坡上。
幾十年來,袁莊人自發形成一個規定: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準動用“烈士坡”一鍬黃土,不準砍伐一草一木,更不準在此放牧或墾荒種莊稼。
人們不會忘記——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9塊無名烈士墓碑靜靜佇立。碑上刻著相同的文字:烈士之墓,1958年犧牲,2013年10月從下河清遷入。
20世紀50年代末,黨中央、毛主席決策,組建我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工程勘察隊率先開進茫茫無際的瀚海戈壁。其中一支鐵道兵部隊進駐下河清鄉附近的戈壁灘。
后來,隊里9名年輕的鐵道兵,犧牲在下河清。
狂風呼嘯,沙海里,寫著犧牲戰友詳細信息的木牌很快就被風刮走了。烈士的名字沒有了,檔案也沒有了。
戈壁之上,人們永遠記得,第一代航天人用熱血和生命為今日盛世奠基。
此刻,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記者靜靜站立,仰望,“今日之中國,山河猶在,國泰民安。先輩們啊,這盛世可如您所愿?”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英雄或無名,人民永銘記。你們的名字銘刻在華夏大地上!(本報記者 程 雪 賀逸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