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在太行山上”
巍巍太行,雄踞華北,俯瞰中原,被譽為“天下之脊”。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武鄉縣,回望八路軍將士與太行兒女并肩抗敵、共御外侮的那段難忘歷史。
“舉步皆是八路軍文化,處處展現根據地特色。”早就聽說武鄉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今日踏訪,果然名不虛傳——全縣境內,有八路軍總部舊址、八路軍抗戰紀念碑等40余處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其中以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最為出名。
“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里滅亡……”步入紀念館,耳畔便傳來這首膾炙人口的《在太行山上》,激昂的旋律瞬間將記者帶回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八路軍挺進山西,開辟了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抗日根據地。”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郭秀翔介紹,“在長達8年的敵后抗戰中,朱德、彭德懷等率八路軍總部先后轉戰35個縣、82個村,行程數千公里,在巍巍太行山譜寫了一曲浴血鏖戰、痛擊日寇的慷慨壯歌。”
一間幾近坍塌的破廟內,除了一張方桌、幾把椅子、一張大炕,再無任何陳設……一張老照片拍攝的當年八路軍總部作戰室的內部環境,簡陋程度令人驚訝。郭秀翔告訴記者,由于當時太行山區土地貧瘠、連年災荒,老百姓十分貧窮。因此,八路軍在進駐太行山之初,就定下“三不爭”原則:自己吃野菜,不與老百姓爭糧;自己住破屋,不與老百姓爭房;自己儲雨水,不與老百姓爭水。后來,彭德懷還專門下令,不允許官兵在離村10里內挖野菜、摘樹葉,為的是將野菜和樹葉留給老百姓充饑度荒。
“為保證軍隊的軍需供給,同時改善太行山區群眾的生活條件,八路軍官兵一邊對敵作戰,一邊拓荒種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郭秀翔指著一份名為《太行區第一屆勞動英雄大會宣言》的展出文獻介紹,在根據地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幾年間,太行山區就變了模樣,基本實現了家家有田種、戶戶有余糧。為進一步鼓舞士氣、堅定信心,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召開“群英大會”,除褒獎抗日殺敵英雄外,還表彰了“紡織英雄”趙月娥、“農民旗幟”王會同等39名群眾勞動模范。
“八路軍很快贏得了群眾的支持,我們都很擁護共產黨、八路軍,覺得跟著他們打鬼子,是一件很光榮的事。”記者在紀念館收藏的一份視頻資料中看到,武鄉籍老八路段水旺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十里八鄉的后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報名參加八路軍,我也不例外……那時候,太行山上村村是軍營。”
紀念館展出的一份史料顯示:1937年至1945年間,當時僅有7萬余人的遼縣(今左權縣),就有2.1萬人加入八路軍;八路軍第129師從初入太行時的9000余人,最終發展到近30萬人,創造了“九千將士渡黃河,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奇跡。
“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讓日本侵略者寢食難安,他們不斷對根據地發動進攻,進行‘蠶食’‘掃蕩’。其中,尤以1942年的‘鐵壁合圍’規模最大。”郭秀翔說,1942年5月,日軍調集6萬余人的兵力,對根據地展開進攻。在太行兒女的掩護下,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成功突圍,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卻戰死在遼縣十字嶺,犧牲時年僅37歲。
“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左權犧牲后,太行山區軍民悲痛不已,其犧牲地遼縣將縣名改為左權縣,以紀念這名優秀的八路軍將領。郭秀翔介紹,日軍的瘋狂進攻,不僅沒有嚇退根據地的廣大軍民,反而更加堅定了大家抗戰到底的決心。在隨后的反“掃蕩”作戰和反“蠶食”斗爭中,太行軍民眾志成城,將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郭秀翔介紹,敵后抗戰8年間,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以犧牲軍民9萬余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一次次瘋狂的進攻,締造了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中最大的晉冀魯豫解放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