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獅腦山上醒獅吼
暮春的山西陽泉,獅腦山滿眼翠綠。
81年前,正是在這片土地上,八路軍對侵華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因此次戰役參戰兵力多達105個團,史稱“百團大戰”。
近日,記者走進百團大戰紀念館,回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那輝煌的一頁。
紀念館大廳里,一組題為“百團大戰、光耀千秋”的浮雕首先映入記者眼簾——高揚的旗幟、沖鋒的將士,無不生動再現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1940年夏秋,日本侵略者全面加強對我國的經濟封鎖、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國民黨內妥協投降危機空前,抗戰困難加劇;同時,日軍推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對我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割和“掃蕩”,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
民族危亡之際,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抗戰局勢,避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定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
“百團大戰共分為3個階段。”紀念館館長陸茜告訴記者,戰役第一階段為交通總破襲戰,主要對日軍路軌、橋梁、通信設施實施全面破擊,使其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陷入癱瘓;第二階段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進一步擴大抗日根據地;第三階段中心任務是反擊日軍大規模報復性“掃蕩”。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0師等部發動正太鐵路破襲戰,揭開了百團大戰的序幕。
紀念館展區中的一處布景,再現了正太鐵路破襲戰的場景:昏暗的夜色下,八路軍將士和民兵一同燒毀枕木、用力掀翻鐵軌……
“一顆顆攻擊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了夜空。”后來,聶榮臻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這場戰斗:“各路突擊部隊如同猛虎下山,撲向敵人的車站和據點,雷鳴般的爆炸聲,一處接著一處,響徹正太路全線……”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計劃,參戰兵力不少于22個團。可由于對侵略者的‘囚籠政策’深惡痛絕,八路軍官兵參戰熱情格外高漲。戰役發起后第3天,參戰兵力就達到共105個團20余萬人。”陸茜指著紀念館中的一處布景說,在聽取戰報后,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大手一揮,說道,“就叫百團大戰好了!”
根據地的廣大群眾也積極參加或支援百團大戰。采訪期間,記者見到了98歲高齡的楊富余老人。當年,只有16歲的他加入八路軍,并參與了百團大戰。
“當時,根據地的老百姓踴躍參軍,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回憶那段崢嶸歲月,楊富余動情地說,“在戰斗最為艱難的時候,是老百姓主動到戰場上送水、送飯、抬傷員……”
“據不完全統計,百團大戰中參戰軍民總人數達到了40多萬人。”陸茜介紹,僅陽泉境內,直接參與戰斗的民兵就多達7000余人。
娘子關戰斗、康家會戰斗、淶靈戰役……至1940年12月初,八路軍累計斃傷日、偽軍2.5萬余人。陸茜說,百團大戰如醒獅怒吼,打出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進一步振奮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不過,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在紀念館東側,有一面高3.2米、長277米的英烈墻,上面鐫刻著在百團大戰中犧牲的烈士姓名。
董天知、趙三茍、陳云先……默念著英雄的名字,記者拾級而上,走向獅腦山制高點處那刺刀般直刺蒼穹的紀念碑。紀念碑上,“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鎏金大字熠熠生輝。
站在碑下俯瞰四野,陽泉市區盡收眼底,樓宇林立、道路縱橫。
“陽泉不僅是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也是我黨在奪取全國勝利之前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如今更是晉東區域轉型發展的突出代表。”陸茜自豪地介紹,如今山青、水綠、底色紅的陽泉,吸引著八方游客,紅色旅游產業正成為陽泉新的經濟增長極。(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