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來到部隊也是先當排長,但軍銜是中尉。”每當聽到學長們這樣說,近些年分到部隊的少尉排長們心中又是羨慕、又是焦慮——“肩上少了一顆星,腳下多了一段路”。
這個變化,無形中延長了他們在基層的“墩苗期”。如何讓改革的初衷在部隊育人實踐中落地見效?顯然不是靠單純延長“墩苗期”就能簡單實現的。怎樣把延長的“墩苗期”,變成他們成長的“黃金期”,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大課題。
成長路上有挫折,但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有意義
前不久,新疆軍區某團新一輪參謀業務集訓工作展開,排長齊文博被納入教練員隊伍。
沙盤推演、作戰方案擬定、組織戰斗指揮協同……第一堂課上,齊文博精彩的授課內容和意氣風發的姿態,令幾十名排長佩服不已。
然而,對齊文博而言,這份驚艷的背后充滿“意外”。
齊文博軍校畢業后,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崗前適應性培訓。他原本盤算著,培訓完回到營區后,先好好熟悉一下單位環境。但沒過幾天,他就再次出發,踏上前往高原駐訓場的路途。
整整3天,齊文博一路顛簸,隨著車隊在崇山峻嶺間穿行,車窗外是茫茫雪山和曲折山路。他強忍著高原反應,拎著背囊來到連隊駐地。
迎接新排長的是一場授裝儀式。在全連官兵的掌聲中,連長將象征著裝甲兵的工作帽鄭重交給齊文博。
“那天,我感受到了強烈的責任。”齊文博登上某型裝甲步戰車,興奮地撫摸著各類設備,耳邊回蕩著連長的囑托:“從今天起,這輛車就交到你手中!希望你帶著它、帶著全排戰友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那時,齊文博并不知道,他所經歷的正是該團探索創新排長培養模式的一次嘗試。近年來,隨著該團轉型為合成團,基層連隊編制中設置了排部,排長的指揮責任更重了。
新的排長培養模式給齊文博等年輕軍官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和沖擊。經歷軍校4年錘煉,2次被評為優秀學員,齊文博自認為軍事素質還不錯,但現實經歷給了他當頭一棒。一個月后的一次實戰化訓練中,他嘗到了失利的滋味。
那天,當電臺傳來“抵近突擊”“掩護步兵分隊沖擊”等指令時,齊文博看著一個個光點在屏幕上閃爍,一時亂了陣腳,最終沒能帶領全排按時完成任務。
“第一仗就沒有打好……”齊文博的語氣有些沮喪。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能力差距竟然有這么大。
齊文博的經歷只是這批新排長成長的縮影。就在新排長們為“如何快速得到單位認可”而焦慮時,他們的戰場“初表現”也成為團領導關注的重點。
“一兩次失敗說明不了什么。年輕人接受能力強、工作干勁足,不會可以學、短板可以補,但前提是得把他們摁在戰位上。不練打仗,怎么培養打仗型人才?”該團領導態度堅定。
編組作業、戰術演練、戰例講解、課題攻關……隨后的日子里,新排長們一邊熟悉著部隊,一邊如海綿汲水般學習成長。
該團人力資源部門以一年為周期,區分不同專業,跟蹤了8名新排長的“成長軌跡”。他們得出的結論令人欣喜:在為戰育人的鮮明導向下,新排長到崗即上崗,融入連隊的時間較以往大幅縮短,官兵認可度明顯上升,能力素質更加綜合全面。
這時,排長們真正意識到:成長路上有挫折,但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有意義。
能力提升有多大,關鍵得看目光落在哪里
去年11月,包括齊文博在內的12名排長因軍事素質好、指揮能力強,被表彰為該團“四有”優秀軍官,部隊隆重召開表彰大會。
聚光燈下,鮮紅的榮譽證書觸動著許多排長的內心。臺下,排長金彪向齊文博投去羨慕的目光。
金彪今年28歲,經優秀士兵提干成為排長。提干之前的那幾年,帶車、值班、出公差,是他對排長工作最直接的印象。
去年初,按照團里的排長培訓計劃,金彪參加了參謀業務補差班。沒想到,教練員中就有和自己同批畢業的排長齊文博。
與同批一些年輕排長比較,金彪發現自己的經驗與年齡不僅沒有什么優勢,反而差距越拉越大。幾次考核,他的成績都在及格線上下徘徊。
“年齡偏大、能力不強,再過幾年,晉升中尉,然后年齡到杠,順理成章脫下軍裝。”看著眼前的形勢,一股失落感涌上金彪心頭。其實,在金彪內心深處,他并不愿意脫下這身軍裝。
補差班成立的第3周,金彪主動找到齊文博。“排長不僅是行政職務,更是一級指揮員。如果我們遲遲無法進入戰位,沒有擔負起一名戰場指揮員的角色,成長就會越來越難……”齊文博推心置腹地說。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就是生命。“新排長的迷茫,一方面是自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以往的排長培養模式有‘誤區’。”該團政治工作處一名領導是從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在他看來,金彪等排長的窘境事出有因。長期以來,不少排長偏重于擔負行政管理職能,產生了“一眼看到頭”的錯覺,從而消磨了斗志。
“如果排長任職后遲遲無法進入戰位,個人成長就容易產生迷茫甚至消極態度。”該團一名領導介紹說:“排長的能力提升有多大,關鍵得看目光落在哪里。”
在新的思路指導下,不少和金彪一樣的排長逐漸找到努力方向,能力素質生成駛入“快車道”。
聽說團里要組織人員參加上級指揮技能比武,金彪報了名,齊文博主動與他結成對子。
“時間緊、內容多、要求高,對我來說,要啃的硬骨頭挺多。”金彪拿著齊文博幫他制訂的訓練計劃,看著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感到壓力很大。除了戰斗體能、主戰裝備操作外,很多課目都不是他的強項。
一次對抗中,金彪主動請纓帶隊打頭陣。與“敵”遭遇后,他憑借裝備優勢先發制人。眼見“敵人”落荒而逃,他立即下令展開追擊,沒想到一頭扎進“敵人”埋伏圈。
類似的場景不止一次上演,但一次次“失敗”讓金彪越戰越勇。在推演室,金彪進入“連軸轉”模式:白天和戰友演練戰術戰法,晚上加班學習軍事指揮技能。緊張的工作生活,也讓金彪慢慢感受到內心掩藏已久的拼勁在復蘇。
前不久,在結業考核中,金彪成績優異。按照“訓在平時、評在平時、獎在平時”的原則,金彪被評為訓練標兵,他的照片登上了團隊“龍虎榜”。
在連隊為金彪舉行的“慶功會”上,他感慨道:“趕上這個好時代,我只有更加努力。”
前進路上,每一步奮斗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去年新排長崗前培訓時,該團按照自主選崗加合理調配的方式,讓90%的新排長實現專業對口。
電子對抗分隊指揮專業畢業的排長方軼,如愿走上電子對抗連排長的崗位。任職一年來,從熟悉各類裝備的操作使用,到掌握所屬專業兵力、裝備運用原則,他的每一步都得心應手。
去年底,方軼受領某訓練任務后,每天跟在幾名老班長身后請教,并結合自己所學專業與戰友們鉆研探討。高原駐訓地海拔高、氣溫低,方軼鉆進冰冷的車里收集數據,連續奮戰兩周。
當厚厚的一沓研究報告上交團隊時,方軼的雙手多了不少細密的傷口。但他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3月,團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時,方軼作為小教員進行了一次高科技知識授課,贏得團黨委委員們的一致肯定。這讓方軼扎根基層蓄力強能的信心更加充足。
“前進路上,每一步奮斗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如今,在加速培養打仗型排長的背景下,該團一批排長立足戰位換羽高飛。
前不久,一次夜間戰術訓練中,排長王天杰靈活進行人員編組,沉著指揮應對,最終將“敵”全部殲滅。這場戰斗中,他和排里的戰友一起解決了行動銜接不暢、通聯方式單一、指揮效率不高等問題。任務結束,王天杰抹去額頭汗珠,目光變得愈加堅定。
“戰斗中,紅軍借助起伏的地形和濃霧出現的時機,巧妙設置包圍圈,迅速殲滅擁有強大裝備的敵軍……”在連隊每月一次的戰例講座課堂上,排長田桂銘登上講臺,從戰術運用的角度分析了紅軍的第一次反“圍剿”作戰。40分鐘的講解,臺下官兵給了他7次掌聲。
個人能力的提升和官兵的認可,讓新排長們前進的動力愈發充足。與此同時,排長隊伍的拔節成長也帶來了“鲇魚效應”。
某連吳連長原本是一名指導員,抓政治工作得心應手,但軍事素質偏弱。他本想著在政治干部這條路上一直發展下去,但看到一大批排長在新的培養模式下羽翼漸豐,他的內心深受觸動。今年初,他主動申請換崗為連長,走上了軍事主官崗位。經過半年歷練,他終于補上了能力短板。
“當個人價值追求與強軍事業高度融合,排長完全可以在基層舞臺上展現自己。”回望自己的成長歷程,齊文博更加堅信,日拱一卒、穩步前進,今天的奮斗必將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火熱的基層實踐,是年輕干部的“試金石”“磨刀石”,也是“鋪路石”。青年軍官“厚積薄發”,真正把“墩苗期”變成加速成長的“黃金期”,強軍事業才能更加生機勃勃、充滿希望。(張磊峰 李蕾 縱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