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執政官有兩位,權力相等,互相制約。通常這兩位執政官各指揮一半軍隊。對于只需要一位執政官的軍隊就可以解決的小規模戰爭,問題還不算太嚴重。一旦碰到漢尼拔這樣的強敵,需要羅馬軍團傾巢出動的時候,就麻煩了,誰說了算呢?羅馬人對這個難題的解決方式是讓現代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按日輪流,今日你指揮,明日我指揮!保盧斯更傾向于持重,而瓦羅則急于求戰。8月1日保盧斯剛在奧菲杜斯河北岸拒絕了漢尼拔的挑戰。8月2日瓦羅就把全軍拉到河南岸去主動邀戰。
總的來說,論基本實力,羅馬人明顯占優,最終導致其慘敗的,是其在決策指揮方面的重大失誤。而這種失誤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古羅馬共和國政治軍事制度下的必然。很明顯,古羅馬共和國的制度是為政治需要設計的,其出發點是限制官員們的權力,而不是讓他們能做出最佳的作戰指揮決策。從政治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毫無疑問這是不符合軍事斗爭的需要的。在對付弱敵時,羅馬人還可以用實力上的絕對優勢來掩蓋其決策上的劣勢。一旦遇到漢尼拔這樣的勁敵,羅馬人的問題就暴露無遺了。在這種情況下,羅馬軍團再優秀,士兵再善戰,也挽回不了瞎指揮帶來的惡果。
所以,制度的優劣取決于它所要達成的目的,一種制度不能用于所有領域。坎尼慘敗之后,羅馬人痛定思痛,徹底修改了其軍事指揮體制,設立了常設的軍事統帥。公元前202年,重整的羅馬軍團最終在北非的扎馬擊敗了漢尼拔,贏得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