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發掘后,工作人員用鉆頭將裹著化石的鈣化泥土一塊一塊切割下來,運到山下堆放起來。3平方米的面,總共發掘了4米深。
顧雪軍說:“化石被運回來時,多數都裹著泥土,看不清到底是什么動物。清理時,今天發現了這個動物的化石,明天發現了那個動物的化石。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最希望的就是有人的化石出現,大家都心照不宣,清理得格外認真。”
但是,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已進入發掘計劃時間的最后一個月了,大家期望的東西仍然沒有出現,參與的人都有點失望。欒川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龐海嬌說:“當時真有點失望,但感覺不能泄勁。因此,當局領導關心地問到底還能不能發現人類活動的遺跡時,我說一定能,一定要挖個‘欒川人’。”
顧雪軍說:“不論有沒有人類的東西,我們都計劃在規定的9月底結束現場發掘。”
但幸運突然降臨。2012年9月26日上午,欒川縣文物管理所的職工張留在用錘子敲掉一塊化石泥土后,發現敲出了一顆像人類牙齒的化石。他迅速給龐海嬌打電話報告,龐海嬌難以相信,說最好找個牙醫鑒定一下。張留在到縣城找到一個老牙醫,老牙醫看后說是人的牙齒。
隨后幾天,又陸續發現5顆人類牙齒化石。
欒川縣發現6顆古人類牙齒化石,引起國內考古界的巨大震動。
趙凌霞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是國內古人類牙齒研究的權威。去年10月,她初步鑒定后,確認這6顆牙齒化石是古人類牙齒化石,有幼年和成年個體。她認為,從形態學來看,無論大小還是咬合面的形態,這6顆牙齒都具有比較原始的一些特征。
認定“欒川人”
2012年10月,省文物局邀請國內相關專家在欒川縣召開了“洛陽欒川孫家洞古人類與舊石器考古發現專家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專家們認定這些牙齒是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并一致同意將其定為“欒川人”。
據了解,直立人俗稱猿人,生活階段是從200多萬年前到20萬年前,屬于地質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更新世是指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地球歷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
孫家洞舊石器遺址的所屬年代定在了中更新世,北京周口店遺址的所屬年代也是中更新世,這意味著“欒川人”與“北京人”同齡。
3月17日,記者采訪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占揚。他說:“在孫家洞遺址中出土了不少動物的化石,這些是北京周口店遺址常見的種類。此外,這些化石的豐富程度和保存完整程度都和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出土的化石類似。通過這些,基本可以斷定孫家洞遺址與周口店遺址處在同一個年代。”
李占揚認為,“欒川人”的發現意義重大,前推了中原地區古人類生存的歷史。它是在河南境內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的直立人化石。在此之前,我省曾經發現了“南召猿人”和“許昌人”,但“南召猿人”是從老百姓送給文物部門的化石中挑出來的,之后在發掘中沒有再發現古人類化石;“許昌人”是河南境內第一個發掘出土的頭蓋骨化石,是直立人之后的早期智人化石,所屬年代距今8萬~10萬年。“北京人”的最高測年為73萬年,“欒川人”的測年可能不晚于“北京人”。如果這樣,中原地區有古人類生存的歷史就大大前推了。
李占揚說,“欒川人”的發現,對研究東亞地區人類的起源、演化及早期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適應等均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出土了幾十種脊椎動物化石的孫家洞遺址,有望成為中國境內重要的動物化石群之一,不僅對研究中更新世時期中原地區動物群的種類及特征有著重要作用,而且也為動物地理區系演化及古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