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日,“滴滴滴”的短信聲便不絕于耳,親朋好友的祝福在手機之間飛來飛去。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短信成了人們表達情意的重要方式,而且,由于一批具有文學素養的短信寫手的參與,手機短信從原初的詼諧“段子”,逐漸體現為一種個性鮮明的文本,具有了文學的某些品質,于是就有了“短信文學”這一新概念。
如今,依托于手機媒體的短信文學正風起云涌,成為最具有時代性、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文學新樣式。有人說,在這個時代,手機已經成了我們身體不可分割的“電子器官”。拇指撳動按鍵,傳送情感詩篇。“拇指上的文學”能否給文學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
手機短信也是文學
信息時代的手機,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手機短信”給文學提供了新的傳播媒介。手機短信超越時空限制的傳播,給疏遠文學已久的大眾帶去了文壇的新訊息。那些多年來看文學期刊和長篇小說的人們,從自己的手機上讀到了朋友轉發過來的精妙短章、韻律詩篇。在候車的間隙、在上下班途中,在被現代生活切割成片斷的時間縫隙中,這些結構緊湊、構思精妙的“短信文學”,給忙碌緊張的人們帶來了片刻的閱讀愉悅。
那么短信文學到底能否登堂入室被稱為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呢?有人認為短信因為其先天的民間性故而很難擺脫其庸俗性的一面,由此認為它不具備登堂入室的資格。不錯,一些短信作品語言粗俗,蘊含膚淺,格調不高甚至低下,以調侃來追求語言味覺上的快感,很多是口水段子。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亦有不少短信作品比較注重語言技巧和思想內涵,形式活潑多樣,富于智慧性、趣味性、娛樂性,已經具備了文學最基本的審美要素,比如,“寄給你的信/退了回來/說是/超/重/了”(《思念》)、“自流水線上/緩緩升起/你是一枚公用的船票/夜夜渡我回家”(《打工者的月亮》)這些就不妨當文學作品視之。和傳統文學里面也存在低劣作品一樣,短信文學也需要有一個披沙揀金、去粗取精的過程,因為好作品都淹沒在海量的口水段子中。
中南大學教授歐陽文風先生則認為,對新媒體時代出現的種種新的文學樣式,我們要打破對文學保守的概念化理解,樹立一種大文學觀,以開放思維直面文學事實,正視文體類型歷史變遷的合理性,寬容地看待文學的泛化現象。
最近幾年,涌現出了不少比較專業的短信寫手,創作了一大批具有較高藝術品位、讀者喜聞樂見的短信作品,包括短信詩歌、短信小說、短信散文、短信小品文等諸多類型,短信文學的“文學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對短信文學的爭議漸趨平寂,短信文學基本上取得了與傳統紙質文學、網絡文學共存并生的發展格局。
短信文學是傳統文學的延伸
在如今這個講究高效率、高速度的信息社會中,面對生活的繁忙、工作的壓力、喧囂的城市以及激烈的競爭,人們已經很難摒除內心的浮躁,更無暇仔細品讀經典文學作品,因而快餐式的大眾文化備受青睞。很多人沒有時間看長篇大論,但卻能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讀那些短小幽默的短信文學作品,以點綴緊張的日常生活。因此有很多人認為,短信文學創作樣式的誕生對當代讀者而言,在閱讀文本上是個巨大的沖擊。
對此,歐陽文風認為,短信文學是新媒介時代傳統文學的一種延伸,是傳統的文學形式和手機媒介融合的產物。短信文學不可能替代傳統文學,它和傳統文學有不同的審美品格和閱讀群體,不管將來短信文學如何發展,傳統文學都不會消亡,短信文學也不會一枝獨大,兩者是一種共生的關系。而且,從發展的趨勢看,將來的文學會逐漸抹平媒介的界限,走向一種“全媒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