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姚懷亮認為,春秋戰國時開辟的商于古道是逐水而行、踐草成徑的,不可能完全與我們今天的312國道走向完全吻合,它同唐代商州刺史李西華所開的避水碥道、明代商州知州郗元洪重修的“郗公路”等路線大概也都不甚重合。唐時由商于道赴襄陽、江陵一帶也不必繞行酈邑(即今內鄉),商于古道的終點于村也不會出現在今312國道赴內鄉的道路附近,它一定會在今淅川縣境內的淅水岸邊。
古道終點在淅川
關于商于古道終點的所在地雖然眾說紛紜,商洛市地方志辦主任楊建國告訴記者:《大清一統志》明確記載,于地,位于內鄉西七里。按地理位置推測,實際地點與本采訪組最終探尋結果不謀而合。
由楊建國主編的《商于古道》一書已經編寫完畢,即將付梓。書中詳細記錄了經嚴格考證的商于古道歷史資料,收入史學界對整個商于古道的最新發現。書籍的前言中如此寫到:橫穿于境內的這條古道——商于古道,又稱“商于六百里”,是指商于至河南內鄉古于城一帶。秦孝公封衛鞅以商于十五邑,張儀欺楚、秦之亡楚、劉邦滅秦、綠林軍誅戮王莽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古道。同時也是宋金鏖戰、李自成屯兵養馬,直搗京城的古戰場。在抗戰時期,它是抗擊日寇的東路運輸線,解放戰爭時期,又是人民解放軍中原突圍北上的重要通道和陜南游擊隊的征戰之地。商于古道的興衰變化,反映出中國歷史演進的一個側面。
“通觀商于古道的古今史,它既是一條軍事通道,又是一條古驛站之路,還是一條商業貿易之路,”楊建國說,“它曾歷經了無數次戰火硝煙,見證過無數個歷史事件又演繹了一幕幕人生故事。時至今日,它仍作為一條我國西北與東南地區的捷徑,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