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原因導致法國外貿失衡
近期,法國經濟部門公布外貿領域的最新數據顯示,逆差規模再創新高。這雖與當前外部的諸多不確定性相關,但仍深刻反映出法國生產力與產業格局的結構性問題,也使法國再次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喚醒“沉睡多年的生產力與競爭力”,真正使戰略自主充滿底氣。
據法國海關最新修正數據顯示,2月份法國貿易逆差達103億歐元,3月份更是惡化至115億歐元,再創單月新高。對此,法國海關指出,逆差規模的擴大是當前法國進口價格增長遠超出口的結果。以3月份為例,雖然出口收入達459億歐元,但進口支出總額高達574億歐元,直接造成外貿平衡惡化。對此,法國商務投資署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弗·勒庫提耶指出:“在能源價格持續上漲、長期‘去工業化’政策副作用顯現的背景下,貿易逆差高企值得警惕,需要繼續堅持推動出口活力復蘇與外國投資本土化回歸。”
法國外貿失衡已成為長期制約法國經濟復蘇與發展可持續性的“阿喀琉斯之踵”,更有經濟學家對比二戰后初期法國制造業的輝煌時期,將當前的法國外貿與生產形容為“沉睡的睡美人”。這種嚴重的失衡態勢是由多重原因共同造成的。
一是結構性頑疾與短期不確定性疊加。法國雖然在海外擁有眾多企業分支,但本土工業部門僅占GDP的10%。以汽車制造為例,法國車企零部件進口量遠超本土制造量,在疫情背景下,這種生產模式直接沖擊企業盈利能力,甚至使企業長期處于赤字狀態。同時,在當前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法國一季度的能源成本近40億歐元,僅3月份,石油、天然氣及電力成本就上升了4%,三個月累計上漲19%,意味著法國企業正付出更大的成本代價。
二是行業間出口復蘇差異明顯。雖然法國出口部門在2022年一季度增長了5.3%,但行業間的巨大差距仍制約了整體外貿表現,如法國在葡萄酒、化妝品、航空制造等傳統優勢領域表現搶眼,但大部分工業制造部門則表現平平,且持續受疫情蔓延、俄烏沖突等外部因素沖擊,直接稀釋了優勢部門釋放的外貿紅利。
三是結構性痼疾短期難解。多年來,法國生產部門固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設計、研發與營銷等高利潤環節,而將中低利潤鏈條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此攫取更大利潤。但長期的生產外移使本土生產環境早已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致使法國產業空心化問題嚴峻。雖然法國政府近年來有意通過系列政策推動產業回遷,并著力提升法國引資能力,但巨大的產業分工慣性使“法國制造”這艘大船短期內難以掉頭。
四是區內成員國間政策失調嚴重。以法國為代表的相關歐洲國家的外貿失衡還與歐盟內部整體產業與市場刺激政策失調相關。法國國際展望與信息研究中心曾在4月末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警告,在這場與高通脹對抗的戰役中,包括法國在內的部分歐洲國家廣泛采取以強化公共支出為代表的刺激措施,這種刺激性復蘇政策將對貿易平衡與生產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在相關措施的提振下,以法國為代表的工業基礎較薄弱的國家正被動進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內部需求,在客觀上降低了自身競爭力,使創新變得更加困難,并加速專業技能與研發的流失,進而陷入惡性循環,這也將使法國的再工業化戰略變得更為復雜。從當前數據看,法國正從德國進口更多產品,這相當于使德國變相成為法國經濟復蘇的最大受益者,也進一步拉大了兩國之間的工業差距。
盡管法國經濟部門對于扭轉外貿頹勢保持樂觀,認為工業的本土化回歸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與美國、德國等重要貿易伙伴的良好合作也將發揮支持作用。但疫情反復疊加俄烏沖突帶來的諸多外溢性影響正不斷沖擊這種樂觀情緒,阻礙著“法國制造”重返往日輝煌,更促使法國經濟界重新審視如何才能使沉睡多年的法國外貿與生產重新蘇醒,真正成為反哺經濟、助力復蘇的強勁動能。
對此,有法國經濟學家指出,這不僅需要法國立足自身傳統優勢,在夯實生產基礎的同時,協調好投資、稅率、勞動力、研發等多方面措施,積極釋放“法國工業復興計劃”“法國2030”等政策利好,推動在數字、能源轉型、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特色發展,更重要的是在于擺脫對外界的幻想,特別是多年來對美國形成的嚴重依賴,真正使戰略自主走得實、走得遠。
當前法國國內的產業空心化現狀與美長期對法、歐的“仆從定位”和“敲詐勒索”脫不開干系。從當年美利用長臂管轄對法國阿爾卡特、阿爾斯通的巧取豪奪,到此前美英聯手竊取法國對澳大利亞的潛艇訂單,再到美操縱北約不斷東擴引發俄烏沖突,無不使包括歐洲在內的相關方背負沉重代價,這一幕幕都顯示出美對法、歐的實際定位遠比其宣揚的所謂“盟友情誼”更加冷酷與殘忍。
李鴻濤
李鴻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