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道雅虎日本網站1月、2月和5月分別刊發了日本拓殖大學教授富坂聰的三篇文章,富坂聰指出中國的清零政策并非制造風險而是筑起了防波堤。
5月6日題為《中國堅持清零的理由》一文摘譯如下:
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執行的動態清零政策乍看上去似乎帶有一絲“強權”氣息,西方政界和媒體從一開始就對此持否定態度。上海封城更是被西方媒體視為攻擊中國動態清零政策缺少合理性的絕佳機會。其實以“不能承認政策出錯”這個理由來解釋中國的選擇是沒有道理的。
動態清零并非指“零感染”,而是指既不讓新冠病毒在疫情發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傳播擴散到其他區域。所以一旦發現有人感染就會立刻采取嚴格的封控措施。
中國有2.67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奧密克戎變異株對他們依舊構成風險。如果是兒童被感染,還可能長期伴隨后遺癥。所以在中國看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還在不停地變異,群體免疫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重要的是創造能夠抑制變異株出現的環境。而這也是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一點恰恰不為人知。
如果放棄動態清零,疫情可能會在中國農村大面積暴發,這些地區很可能出現新的變異株,從而引發惡性循環。
所以中國堅持動態清零,集中精力在短時間內將疫情阻斷在醫療條件更好的城市地區,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判斷中國的選擇成功與否,至少需要幾個月的耐心觀察。深圳市在封控管理后不到10天就恢復了生產生活秩序,山東省也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解封。從3月開始發生大規模感染的吉林和上海如今也在逐步重啟經濟活動。
富坂聰2月1日發表的題為《中國的清零政策不是風險而是防波堤》一文摘譯如下:
美國歐亞集團1月3日發布“2022年世界十大風險”預測報告。這條消息在日本也得到大篇幅報道,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中國被預測為最大風險。
歐亞集團認為,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大大高于以往的變異株,加上民眾對于封控措施疲憊不堪,社會恐將出現混亂。一旦中國出現混亂,供應鏈也會遭到破壞,進而影響世界經濟。
日本媒體對此大肆報道,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清零政策失敗”很有趣吧。
如果歐亞集團的預測準確,世界經濟將受到巨大打擊,日本無疑也會受到直接影響。
應該認識到,中國徹底控制住疫情才是筑起防波堤。
但是,日本媒體對中國的做法普遍持批判態度。其中,從人權角度出發的批評最多,大多認為“行動限制過于嚴格”。甚至有人用“人權受到保護的國家無法效仿”來暗諷中國。
這些報道幾乎都無視了一個事實,即比日本人權意識更強的國家也經歷過反復封城;此外,中國的封控基于“非典”后制定和修訂的法律。
一旦歐亞集團預測的風險成真,世界還能平安無事嗎?假如日本認為屆時問題僅止于供應鏈混亂,那顯然是缺乏想象力。
如果中國未能盡快平息疫情,不難想象醫療擠兌現象會蔓延至全國。而且考慮到新冠病毒的特點,下一個噩夢會是中國國內不斷出現新的變異株。這將對世界造成多大的威脅?
也就是說,中國的清零政策已經超越單純為了應對本國疫情的范疇,而對世界發揮著防波堤的作用。
富坂聰1月2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動態清零抗疫政策真是失敗的嗎》一文,摘譯如下:
隨著中國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日本國內開始有人指出中國動態清零抗疫政策的局限性。
但實際上,截至目前,并沒有出現可以證明中國抗疫政策“失敗”的現象。
中國的做法是盡早發現感染者,在疫情萌芽階段盡全力抗疫,其結果是實現了動態清零。中國的目標是盡早(讓經濟和生活)回歸正常。
中國當局之所以采取這種做法,是出于這樣一種危機意識:如果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初戰階段被突破防線,則后果非常嚴重。
在此前的武漢疫情中,單憑當地醫療資源無法收治所有病例,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馳援武漢。
對中國來說,在早期階段以強有力的措施控制住疫情,不是多個選項中的一個,而是唯一的選擇。中國無法去冒讓(社會)陷入失控狀態的風險。
從現狀來看,中國的抗疫成本和經濟所受影響基本取得了平衡。
至少跟大量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社會服務人員、城市喪失部分功能的美國相比,沒有證據能夠說明中國抗疫政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