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耶路撒冷/加沙10月13日電 通訊:“我不想要戰爭,我們需要生存”——戰火下的巴以普通人聲音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呂迎旭 柳偉建
往日熙熙攘攘的耶路撒冷市中心馬米拉商業街12日空空蕩蕩,只有持槍的警察來回巡邏。街心一片空地上,一名女子和一名男子正激烈交談。
雙方情緒激動、各執一詞。女子說,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射到以色列的火箭彈令許多人無辜喪命,還挾持大量人質進入加沙地帶,至今下落不明。男子則反駁說,以色列國防軍轟炸加沙地帶造成人道主義災難,不計其數的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
平素熱鬧繁華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他們用英語交談的聲音格外清晰。在“對峙”的過程中,兩人也在言語中表達了希望戰事盡快平息、和平早日到來的心愿。約20分鐘后,他倆互相拍拍肩膀道別,并叮囑對方保重。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7日爆發新一輪軍事沖突,哈馬斯當天對以色列發起軍事行動,以軍則對加沙地帶展開多輪空襲。截至12日,本輪巴以沖突已導致雙方2700多人死亡、上萬人受傷,其中大多數是平民。陣陣槍聲下的傷亡、母親絕望的眼淚、下落不明的全家人……社交網絡上傳播著一個個令人心痛的視頻。
66歲的薩沙家住以色列城市阿什杜德。本輪沖突爆發以來,他一天中所有時間幾乎都在公寓樓的防空洞中度過。“這么多年來,我和家人都習慣了火箭彈來襲,但是這次強度太大,始料未及,多年未見。”他告訴記者。
沖突爆發那天早晨,耶路撒冷市民、猶太人加迪是被防空警報聲吵醒的。他說,巴以雙方和平共處一直是他的心愿,隨著本輪沖突不斷升級,他的心情沉重復雜。
耶路撒冷出租車司機拉米是以色列籍阿拉伯人,他坦言近日生意慘淡。“我不想要戰爭,我只想讓我的生活回歸正常。我有妻兒老小,我們需要生存。”他對記者說。
來自加沙地帶北部拜特哈嫩的穆斯利赫暫住在加沙城一家醫療中心內。他的家幾天前遭到以軍轟炸,穆斯利赫受了傷,頭上綁著紗布。“襲擊發生時,我和家人還在睡覺,聽到巨響后,我們逃出家門,發現周邊建筑已遭轟炸。”
目前,這家醫療中心擠滿了以軍轟炸后無家可歸的人,不少人只能在醫療中心的院子里鋪個墊子,席地而眠。“每天我都在祈禱,希望戰爭停止。”穆斯利赫說。
除了遭遇轟炸無家可歸外,缺水缺電缺物資也加劇了加沙地帶的人道危機。加沙地帶電力部門說,在以色列軍隊的轟炸和圍困下,加沙地帶唯一的發電廠燃料耗盡后于11日關閉。
加沙城30歲的蘇哈德·薩阿德是五個孩子的母親。“事實上,我們與世隔絕,沒有電力、通訊或互聯網,無法了解戰事進展,這只會增加我們的恐懼,這簡直是一場噩夢。”薩阿德的聲音絕望而沙啞。
納賽爾·胡瓦提是逃離加沙地帶北部邊境的數萬人之一,他和家人已轉移到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近東救濟工程處)提供的庇護中心。現在,他必須步行兩公里才能為家人獲取一大桶飲用水。“我8歲的孩子每天只能吃兩個長條面包充饑,現在電也沒了,天黑的時候孩子經常害怕哭泣,真的太讓人難受了。”
戰事日益焦灼,以色列與北部鄰國黎巴嫩和敘利亞也發生了交火。以色列海法大學一名科研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學校的實驗活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畢竟隨時可能有火箭彈從北邊襲來”。
根據以色列軍方的說法,以色列已征召創紀錄的30萬名預備役軍人,且正在其北部全面增兵。在特拉維夫一家高科技企業工作的伊多便被征召進了預備役部隊。他告訴記者,每天自己都和戰友在以黎邊境執行巡邏、站崗、后勤任務。
“我也不想這樣,我還是想回特拉維夫好好上班。”伊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