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凱特·紐納姆。帕特里克·謝德-西蒙茲攝
走進英國西南部布里斯托的城市博物館,無限的求知欲與對美的追求在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空間被激發。
該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以中國瓷器、玻璃制品著稱,資深策展人凱特·紐納姆是中國藝術史專家,自2000年以來一直負責博物館的東亞展廳和視覺藝術。多年來她為觀眾奉上一場場精彩絕倫的展覽,讓參觀者體會中國歷史文化之美。每年中國傳統春節,她還主持博物館的春節慶祝活動,豐富多彩的節目讓當地民眾在濃濃的中國年味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
在采訪中她表示,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作為文化交流的窗口,非常重視擁抱多元文化,參觀者不僅在這里認識了解中國文化,也學習和欣賞世界各國獨特的文化。
與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相遇
凱特·紐納姆在布里斯托博物館。帕特里克·謝德-西蒙茲攝
據凱特·紐納姆介紹,有兩百年歷史的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的中國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紀四十年代,到1946年布里斯托當時的首席法官馬克斯·席勒將其哥哥費迪南·席勒辭世后留下的600多件中國藝術藏品捐贈給博物館,極大豐富了中國藏品,其中以唐宋時期的陶瓷最為引人注目。“對于當時的西方收藏家來說這是一種新的東方審美,那時大多數西方人偏愛豐富色彩和圖案的陶瓷。”參觀者還可以在博物館欣賞到精美的中國古代玻璃制品。這些玻璃制品的年代從漢代一直到清朝,展示了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精湛高超的制作水準和豐富生動的藝術造型。
“我最喜歡的藏品是一件有些神秘的花瓶。它有中國造型,但瓶身又有意大利風格的條紋,這不禁讓人猜測,它到底是不是中國的玻璃器?”紐納姆特別介紹了這件罕見的佳作,“這件法國傳教士和中國宮廷工匠一同完成的作品,展現了雙方相互學習來打磨提高工藝。”
布里斯托博物館藏品,乾隆年間玻璃器。資料圖片
近年來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非常重視與中國當代藝術家展開積極合作,最成功的一次就是在2014和2015年參與舉辦了《鋒韻:中國當代陶瓷以及玻璃藝術》的英國巡回展覽。“我們與斯托克陶器博物館、切爾滕納姆博物館一同多次前往中國,參觀了清華大學、上海大學和景德鎮陶瓷學院,與數十位藝術家、教授進行了面對面交流,最終挑選了15位中國陶瓷藝術家和5位玻璃藝術家的作品帶到英國展覽。”回憶起當時展覽的盛況,紐納姆表示,參觀者對這些前衛的當代中國作品贊不絕口。韓熙的《迷失》、邵長宗的《無相》、萬里雅的陶瓷作品《鳥語花香》……這些中國當代陶藝、玻璃領域領軍人物的作品最后被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收藏。
目前,凱特·紐納姆正在策劃舉辦一場中國西南地區苗族服飾展覽,讓更多觀眾領略中國少數民族之美,其中展出的部分精美刺繡來自布里斯托的兩位女士過去二十年的收藏。
向英國民眾傳播中國文化
凱特·紐納姆主持2023年中國新年慶祝活動。資料圖片
作為一個文化多元的城市,布里斯托有近500萬人口,民眾來自180個國家,使用90多種語言。布里斯托博物館非常重視擁抱多元文化,常年慶祝不同的文化與傳統,比如墨西哥亡靈節、印度排燈節、日本櫻花與桃花季等,來增進跨文化的溝通與了解。
博物館更將中國傳統春節視為傳播多元文化的好機會,二十多年來,每年中國春節期間都舉辦英國西南地區最大的中國新年慶祝活動。凱特·紐納姆則是活動的核心人物,不僅組織策劃活動、邀請表演團體,還穿上中式禮服自己擔綱主持人。現場除了傳統的舞獅、武術、中國傳統舞蹈、中國民樂演奏,還有動手制作燈籠、手工藝品、寫春聯等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博物館還根據當年所對應的12生肖屬相來設計生肖主題的藏品參觀路線。
“中國新年慶祝活動是我們博物館日歷上最盛大活動,二十多年來深受布里斯托人的歡迎。今年為了讓大家都有機會欣賞到布里斯托大學舞獅團精彩的表演,我們特意邀請他們表演了4場。當地武術團還有帶來少林功夫表演,螳螂拳表演深受參觀者喜愛。”在凱特·紐納姆看來,無論是通過音樂與舞蹈,或是學習書法和中國詩歌,這些都給當地民眾提供了非常好體驗中國文化的機會。
凱特·紐納姆介紹,在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外,博物館還會定期舉辦講座和小組討論吸引新參觀者,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產生的興趣,鼓勵他們感受中國文化。“前段時間我們開設了中國玉器和瓷器的小組討論,有個10歲的男孩對中國悠久的歷史非常著迷,好奇地問工作人員中國是否在2000年前就與古羅馬有往來。他對中國錢幣興趣濃厚,為了回答他提出的問題,我們正在中國錢幣方面做更多的研究,這些錢幣跨越了大約2000年的歷史。”
凱特·紐納姆表示,博物館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了解、學習與體會多樣的文化,以及享受學習藝術、科學、自然歷史。“昨天我們接待了一批在布里斯托當地學校學英語的參觀者,他們來自9個不同的國家地區,可能他們中沒有人曾去過中國,但他們可以在這里第一次領略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