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南部小鎮圣保羅—萊迪朗斯的連綿緩坡上,一組幾何形在建廠房頗具科幻感。為了探索無盡清潔能源的可能性,來自3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這里攻堅克難,建造世界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又稱“人造太陽”計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
建筑群入場道路旁,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的旗幟迎風獵獵。作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ITER歷時38載尚未完成。從1985年倡議提出、2006年條約簽署,到2007年裝置建造開始、2010年場地建設開工、2020年重大工程安裝啟動,該計劃7個參與方并肩攜手,仍在奮力前行。
換上無塵鞋,戴上安全帽,在ITER組織工作人員引導下,筆者走進這片總面積42公頃的筑夢空間。長方形場地外圍,為超導裝置將交流供電轉換為直流的配電設施、為主機磁系統生產液氦的冷裝置、制冷塔、廢物管理設施以及控制室已近完工。建筑物之間的空地上,參與方分頭對在本國制造后運抵現場的大塊頭零部件包裹遮擋得嚴嚴實實,等待調試組裝。
場地中央是一座龐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清洗鞋底,套上鞋套,筆者步入這個高60米、長120米、寬11米的巨大空間,ITER的心臟——托卡馬克裝置及其運行所需系統的預組裝工作展現眼前。
全球已有超過200個托卡馬克裝置為磁約束聚變研究的穩步進展作出貢獻。如滿足超高溫、超低溫、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真空等極端環境條件,托卡馬克裝置內部可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氘、氚的等離子體瞬間加熱到約1億攝氏度;如形成持續反應,就可以產生類似太陽核心的聚變能。
ITER托卡馬克裝置重達2.3萬噸,相當于三個半埃菲爾鐵塔,包含近百萬個組件。這個全球最大、最復雜的“人造太陽”一旦建成,聚變實驗功率將達50萬千瓦,將在探索核聚變在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可行性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承擔托卡馬克主機安裝一號合同的中法聯合體副總經理、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高德升介紹,2020年5月,重達1250噸的杜瓦底座吊裝完成,拉開了ITER主設備安裝的序幕。如今,托卡馬克裝置下部冷屏、最后一個下部主要磁體部件——極向場超導線圈均已成功落位。
接下來,在ITER其他承包商維修真空室組件的同時,主機中的超導磁體、饋線系統等重要核心設備將陸續安裝。
ITER原計劃2025年正式開始等離子體實驗,2035年進一步開始進行全氘—氚聚變實驗。在正對著ITER建設現場的辦公室里,ITER組織總干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介紹,他和同事正在編制新的成本和進度計劃,將于2024年中期提交ITER理事會審批。在他看來,對ITER這樣一個堪比登月的探索型項目來說,遇到技術挫折相當正常;ITER計劃的參與方代表著地球半數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世界經濟實力,定能戰勝所有困難。
巴拉巴斯基強調了ITER計劃的國際合作精神。ITER是數十載聚變研究的結晶,是幾代物理學家的夢想,是世界各國科學家、工程師和勞動者共同努力的事業,“隨著主機安裝進入更具風險的關鍵階段,我們更加期待一個又一個里程碑的實現,那將是所有人驕傲和慶祝的理由”。
(據新華社電 記者劉 芳、張百慧、徐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