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國斯圖加特9月21日電 通訊|“中國民樂江蘇周”活動走進德國斯圖加特
新華社記者朱筱 陳圣煒 褚怡
這是一次跨越萬里的雙向奔赴。當中國民樂登上西方舞臺,二胡與小提琴的混搭讓江南民樂有了獨特的打開方式;和而不同的音符,也為古老的德國諺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增添了生動注腳。
當地時間18日晚,“文明遇·鑒:中國民樂江蘇周”在德國巴登-符滕堡州斯圖加特音樂廳開幕,中德兩國藝術、文化、傳媒界人士以及當地觀眾近千人出席。當晚,“永遠的江南”民族音樂會精彩上演,民族管弦樂《茉莉花》、二胡獨奏《二泉映月》、中德合奏曲《梁祝》等讓現場觀眾大飽耳福。
斯圖加特市樂迷費利克斯·巴德爾被風格迥異的中國民樂深深打動,不時拿起手機記錄現場盛況并與朋友分享。“《二泉映月》獨奏是今晚我最喜歡的曲目之一。雖然透著一絲悲傷,但旋律美好,令人動容。”他對新華社記者說。
音樂會上,德國小提琴演奏家烏爾里希·埃德爾曼和中國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聯袂演出了中國經典曲目《梁祝》和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二胡音色悠揚細膩,小提琴演奏余音裊裊,引來觀眾陣陣掌聲。
埃德爾曼難掩激動,這是他第一次接觸中國民樂。最初受邀演奏《梁祝》時,他內心稍有忐忑。“但當我第一次聽到《梁祝》,就找到了演奏的感覺。”這次演出的成功,讓他很期待未來與中國樂團再次合作。
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團長李陽表示,“永遠的江南”民族音樂會是大型演出,表演曲目以江南民樂為主體,融合了西方音樂的特色,呈現出中國民樂風格的多樣和中外音樂的交融。
“這次能在德國的舞臺上表演經典的江蘇民樂,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交流契機。”他說,德國有很多音樂大師,音樂氛圍濃厚。音樂是超越文化的語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更直接也更動人。
18日,“大運河遇見萊茵河”主題展覽開幕式同步在斯圖加特音樂廳舉行。展覽通過圖片、視頻、3D模型、活態展示等多種形式,用六組意義相通的中德諺語點題,展現了中德兩國文化互通互融、民眾相知相近的深厚情誼。
展覽中,中國元素圈粉不少德國民眾。他們紛紛說,“沒想到中國和德國的合作如此廣泛深入,非常想去看一看。”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德國觀眾漢斯·彼得·格拉特對展板上這一諺語印象深刻。“我很喜歡這句話,十分具有啟發性。”他說。
格拉特與中國緣分頗深,他曾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一家公司工作,癡迷于中國傳統文化。活動當天,他特意穿了一身帶有中國風刺繡圖案的服飾。“我熱愛中國文化,也喜歡和中國人打交道。”
活動現場設置了非遺展示區,通過原汁原味的細節呈現、意趣盎然的場景鋪展、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表演,展現了惠山泥人、南京云錦、揚州漆器、金壇刻紙等中國傳統非遺文化。
“中國樂團不僅帶來了中國音樂,也帶來了中國文化。”南巴登德中友協主席于爾根·埃貝巴赫說,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中國文藝團體來到德國各地,讓更多德國人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