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小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范貴珍老人正在辦理自己的簽約手續。“這個地方原來是二六二醫院,醫療條件還是不錯的。我年齡大了,行動不便,有醫生上門服務就方便多了。”
“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特別關注加強基層醫療力量,切中了醫療資源‘頭重腳輕’的弊病。”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石英說,“在醫療改革中引入契約制度,可以很好地為基層醫療的提高、家庭醫生的普及提供動力,讓普通百姓也能輕松享受到高質量的診療、保健。”
有個5歲孩子的母親王頤對家庭醫生普及的渴望顯而易見:“每次孩子感冒、支原體感染都去大醫院看,原本希望著能早些看好病。但一到冬天去了兒科,大部分孩子都在咳嗽,病還沒看好,就可能被交叉感染了。而且醫生為了保險起見,幾乎每次都給孩子打肌肉針、吊瓶。這么小的身子,怎么受得了那么多抗生素?如果有個熟悉的家庭醫生,能持續跟進、了解孩子的健康情況,肯定能把對癥下藥做得很好。”
“家庭醫生絕對是個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前期宣傳不夠,很多居民們還是有疑惑,暫時沒有完全接受,觀念沒有轉變過來。”小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科長袁寶琴說。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的5個人中,有3人也并不知道“家庭醫生”。“不清楚,電視新聞上看到有這么個事,但是我也沒看到具體的宣講內容。”家住小寨東路社區的魏大媽說。
專家建議,培養全科醫生提升待遇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主要問題是:80%以上的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60%以上集中在三級醫院,而80%的醫療需求在基層。好的醫療體系極其重視綜合、連續的第一級服務,如果現有的家庭醫生能普及,基層醫療能力增長,三級醫院的壓力也會大大減小。”高建民說。
“家庭醫生能否普及,其關鍵在于全科醫生的培養”。高建民分析,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全科醫學的教育體系,也沒有相應的專業招生,這普遍造成了基層的醫生全科醫學素養不夠。而歐盟則建議全科醫生所占比例應該提高到全部醫生的50%到60%。“家庭醫生以低廉的成本改善醫療條件,支持醫療保險健康運轉,效益是非常高的”。
在家庭醫生較為常見的英國,每個醫生必須接受5年的全科醫學教育,畢業后進行3到5年的見習,才能勝任家庭醫生。而一旦進入這一職業,收入是比較可觀的,一般比社會平均工資高出1到2倍。“而我國的基層家庭醫生,待遇、職稱晉升、生活條件等都不能與大醫院的醫生同日而語。基層醫療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才問題,必須有很好的激勵機制。”
對這一問題,石英建議,可以考慮建立一定的出診收費機制。使得家庭醫生的收入水平至少能夠與大醫院的醫生持平。一個家庭醫生的簽約戶應該在30戶以下。醫生收入水平高,工作強度尚可,就能吸引比較好的醫生到社區服務。
“就目前來講,我們的工作人員還是很缺。按照規定,社區內每萬人配套3到5名全科醫生,這樣算下來,我們最多只能配25名,和實際的需求還差了很多。再者,服務中心只有一輛7座的車,也滿足不了上門服務的交通要求。”閆娜說。
在小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這個中心地處人口稠密區,服務人口有14萬,“一個醫生簽約50份,還能管得了,再多了就實在顧不過來了。因為醫生不但要為簽約的居民服務,也要做好日常醫療衛生工作。”袁寶琴說。
“醫生和居民的契約服務關系,實際上也需要法律規定。”高建民說,目前我國應該推進《衛生法》的立法,這樣可以明確地用法律的形式來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的地位和作用,確定每位醫生應該簽約多少戶居民,有了固定的契約服務,醫患關系也會進一步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