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可治愈的“小病”,卻因長期過量服用抗生素,耐藥性增加,“小病”最終成為“致死病”、“致貧病”。半月談記者在遼寧多地調研發現,目前抗生素類藥物長期盤踞農村,大量村民耐藥性逐年增強,患上常見病卻無藥可治,已成為基層醫療的待解難題。
抗生素“占領”衛生所
在沈陽蘇家屯區陳相屯鎮豐收村,56歲的村民朱鳳清面色蠟黃,有氣無力地躺在炕上。患慢性支氣管炎及相關呼吸道疾病的她,已連續打點滴治療近30年。“從前犯病滴3天青霉素就好利索,可現在滴一周也沒什么效果。太遭罪,我不想治了,只想等死善終。”
30年來,朱鳳清一直在村衛生所接受抗生素治療,花的錢越來越多,開的藥越來越貴,每次發病卻好得越來越慢。近幾年,村里和她一同接受治療的“老病號”,先后已有近十人“無藥可治”,最終死亡。
在豐收村行醫40余年的老村醫吳德智告訴半月談記者,村里很多長期吃抗生素的老患者,身體耐藥性增加,用藥量是過去的幾倍以上。“一些老病號患個小病,卻得花治大病的錢。一些人治不起,也耗不起,只能躺著等死。”
隨著這些老病號的“小病”變得越來越不好治,很多朱鳳清式的病人被迫不斷前往上級醫療機構就診。“家里一個老病號看病,還得搭個壯勞力陪著。”一些村民無奈地說,“家里有個不停打針吃藥的老病號,種多少玉米地能夠花?”
目前,抗生素“占領”衛生所已成農村醫療的普遍現象。而村民自己很少能甄別病情類型,常認為抗生素包治百病。在葫蘆島市綏中縣網戶鄉,記者從村醫提供的2014年第一季度藥品采購單看到,頭孢類、青霉素等抗生素藥品是其采購重點。昌圖縣老城鎮窯溝村第一衛生室鄉醫宋延明介紹,自己平時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輸液和開藥。“村民只認抗生素,我為啥不多進點兒?”
因為長期不合理用藥導致肌體耐藥性增加,農村病人的大量時間和金錢被耗費在了診療過程中。結核病專家、沈陽市胸科醫院主任醫師黃東皓介紹,診療一個普通結核病人約耗時6個月,花費8000元到1萬元,但想治好一例耐藥結核病人需耗時幾年,醫療費用是普通結核病人的87倍。“這樣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只會將農村居民拖入深淵。”
國內一份權威調查顯示,78.5%的農村居民在感冒時會服用抗生素類藥物,而德國一項同類研究中,服用抗生素的農村居民僅為10.5%。沈陽藥科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趙春杰指出,為了解決抗生素耐藥問題,必須不斷推出新型廣譜抗生素,這使患者在遭遇了高藥費之后,還產生了高耐藥性。“耐藥性越強,也意味著感染率和死亡率越高。”
村醫為生存、農民求便宜、藥店亂兜售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村醫教育背景薄弱,其中不乏赤腳大夫出身。開藥不依據診療結果,而是按照村民要求,大量開抗生素類藥物,成為村醫的行醫現狀。“雖然我知道過量攝入抗生素不好,但沒有辦法,村民只認這個。如果我不開,他們就會去鄰村治病,我就沒法生存。”村醫高險峰說。
據了解,村醫出診大多不收診療費和服務費,多靠賣藥獲得經濟收益。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后,村醫從每款藥物獲利相差不多,而藥品囤積過期會賠錢,所以就挑“賣得俏”的進貨,而抗生素“人緣最好”。
此外,基層衛生所大多條件簡陋,缺乏靜養護理條件,與上級醫院缺少轉診機制。一些村醫醫術水平有限,為讓病人快點康復,同時彌補技術處理上的缺陷,防止小手術的術后感染,或處理外傷時為預防感染,就拿無需使用的抗生素來“救急”。于是,“快”和“猛”成為村醫治療的重要準則。“如果沒有及時下猛藥,病情突然加重,又沒有轉診機制,耽誤病情啊!”老村醫吳德智說。
在多地鄉鎮藥店中,店員售賣作為處方藥的抗生素非常隨意。村民受經濟能力制約,價格幾乎是其選藥的唯一標準,因此紛紛購買賣藥者推薦的低價抗生素。而這些藥物中,不少是在城市低價回收的過期藥和無效藥,甚至是假藥。
吳德智舉例說,中成藥三金片和抗生素氟哌酸,都是治療尿道系統疾病的可選藥。三金片(72片裝)經新農合報銷之后售價15.14元,而氟哌酸在藥店賣5元一盒,在一些“游醫”、藥販子那里更便宜。“很多村民根本不看病情到底適合用哪種藥,也不管藥品質量,就一味追求便宜選擇氟哌酸。”
誰來保障農村用藥安全
一項研究統計表明,在國內醫療機構中,臨床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將近80%,而實際上至少有1/3的使用者并不需要。在家庭購藥中,我國70%的家庭常備抗生素藥物,40%的家庭認為抗生素包治百病,并且越新越貴越好,而聽憑廣告隨意購藥、無處方用藥、頻繁更換抗生素、療程過長等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更是普遍存在。
專家指出,基層執業藥師人才嚴重匱乏,導致我國整體用藥水平較差。據統計,目前我國執業藥師人才約20萬,且多集中在發達地區的大城市。按照我國現行藥品管理法,全國約需80萬到150萬名執業藥師,方能勉強維持藥品流通領域運轉。若想將專業藥師下沉到基層,人數則需達到2至3倍。
趙春杰建議,應加大對基層執業藥師人才的培養力度,由專業藥師進行藥學服務指導,實現醫藥分離。“政府還應加大醫學藥學知識宣傳,幫助基層群眾形成良好的用藥習慣。”
針對農村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應盡快對基層的老年病、常見病、易發病患者以及有藥物依賴和藥物成癮的患者,設置轉診機制,減輕基層就醫負擔。對鄉村醫生和藥師,地方政府可與城市三甲醫院和醫學、藥學高校聯合,建立進修培訓長效機制,并增加相應的財政預算和政策傾斜。
遼寧省衛生廳基層衛生處處長董方表示,今年省里出臺的一項改革方案提出,2016年起,全省城市二級以上衛生計生機構,醫生晉升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前,需先“下農村”服務半年。“我們力爭使城市大醫院醫生更多地深入村一級,將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傾斜,將先進科學的醫療技術和用藥理念輻射到鄉村,提升農村醫療機構整體服務水平。”
此外,有專家表示,基層購進藥物時,應考慮老人、兒童等需要特殊劑型人群,避免藥物被簡單切割或劑量翻倍,增加患者用藥風險;對于不法商販出售過期藥和無效藥的行為,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對“游醫”、藥販子予以嚴厲打擊。(半月談記者 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