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是云南傣族的傳統節日“開門節”,它既象征著3個月以來的雨季結束,也是一個慶祝豐收的節日——此時稻谷已經收割完畢。今天的“開門節”卻多了一項內容:“為災區祈福”。
今天是地震后第三天,記者在災區了解到,雖然已經有帳篷、棉被、大衣、彩條布等物資不斷運送到災區,但是,由于受災面較大、運送困難等原因,仍然有老百姓沒有領到救災物資。記者從民政部門獲悉,截至10月9日17時,地震災區已收到帳篷10358頂,發放7814頂;彩條布9116捆,發放2989捆;棉被3088捆,發放1613捆。
“此次景谷地震震級高,破壞力強,但造成的人員傷亡卻較少,實屬罕見。這與景谷多年來重視房屋建筑質量,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群眾安全意識防范和訓練有極大的關系,這些經驗和做法值得研究和推廣。”云南省青基會一位負責人說,“但是如果因此而使社會誤解了景谷,誤認為受災群眾無需幫助,這不是一種正確的慈善心態。”
一向接受捐助較多的云南省青基會此次僅接收到很少給景谷災區的社會捐款。截至記者發稿,普洱市民政部門尚未收到一筆社會捐款,社會捐助的物資也極少。
在震中永平鎮,地震雖然給村民帶來了一定損失,但是村民們臉上只有平和,沒有恐慌。“我們首先要自救,不能只等待救援。”一名村民說。
在大寨村,記者看到,雖然傳統民居抗震性能較好,墻壁沒有在地震中倒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幾乎家家戶戶的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受損:瓦片掉落,墻壁開裂。村民們不敢在家居住,有的在院子里,有的在池塘邊,有的在村中空地上,用油布搭建四面通風的臨時帳篷。年輕的媽媽刀麗(化名)輕輕拍著懷里一個多月的嬰兒說,晚上睡在院子里,地上又冷又硬,孩子夜里睡不好,常哭鬧。
在距離永平鎮30多公里的嘎崗自然村,13戶30多位受災群眾正在焦急地等待著武警官兵的救援。由于通往村子唯一道路被大雨沖毀,加之地震塌方,一側是懸崖一側是峭壁的道路十分艱險,甚至有的地方連摩托車都無法通過。
10月8日下午,武警8750部隊的官兵經過4個小時的艱難行進,肩扛、手搬將23頂救災帳篷送到村寨里。
第二天上午,為搶救村中一位80多歲老人的生命,武警8750部隊和普洱軍分區派出一支30人的小分隊,靠一輛工程車,一邊疏通道路,一邊往村里趕。在途中接應上轉運出來的老人后,官兵們4個人一組,輪換著抬老人,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艱難跋涉,才將老人轉移到車輛可以到達的路段。
據統計,截至10月9日11時,地震造成普洱市景谷縣、思茅區、鎮沅縣、景東縣、瀾滄縣、西盟縣、江城縣、墨江縣、寧洱縣、孟連縣和臨滄市臨翔區、雙江縣等12個縣區30.88萬人受災,10.89萬人被緊急轉移,2332戶7002間房屋倒塌,9090戶27021間房屋嚴重損壞,21645戶70666間房屋一般性損壞。因受災人數較多,目前的救災物資遠遠不能滿足受災群眾的需要。
“希望社會各界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云南省青基會上述負責人說。(本報記者 張文凌 通訊員 劉春媛 何易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