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殘友集團是一批殘疾人組建的社會企業。由于員工基本是殘疾人,大量志愿者服務是殘友不可或缺的,在這里,實干型志愿者最受歡迎。
殘友集團創始人鄭衛寧對記者說,今年快50歲的田英是位精明能干的女商人,10年來她卻每天開著奔馳車到殘友來為員工做飯、洗衣、打掃衛生,成為員工離不開的知心姐姐,被親切地稱為“奔馳玫瑰”。正是有像田英這樣的實干型志愿者加入,殘友集團的每一位殘疾人員工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10年多來殘友集團無一人出現心理問題。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實干型志愿者在各地都很緊缺。廖艷暉對記者說,現在要搞個大型活動,找志愿者可以有一大批,但要找有專業能力、接地氣的志愿者卻非常難。
期待志愿者越來越多
隨著我國養老、醫療、教育、社區建設等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在發揮積極作用。
廖艷暉說,志愿者活動需要針對社會需求,確定服務對象,如此提供志愿服務才會更受歡迎,進而有可能成為資深的志愿者,使自己的社會價值最大化。
“對志愿者的培訓也是必須的。”張立芳說,“我們對于志愿者的招募、培訓體系的建設目前還不到位,很多時候是讓志愿者自發地進行志愿服務。志愿者要真正服務好慈善組織,需要提前進行培訓,這樣才可能成長為有目標、有能力、有計劃的志愿者。”
另外,還需要注意志愿者服務的環境建設。一些高校學生及企事業員工,做志愿者工作時比較浮躁,不愿意深入基層做事。
專家認為,從慈善事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外部環境的建設是讓志愿者成熟起來的一個關鍵因素,有關方面應該倡導高校學生、企事業員工每年應當完成一定時間的志愿服務,以此推動實干型志愿者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