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西方一些智庫發表報告稱,新疆存在“大規模強迫勞動”現象,一些政客也大肆鼓噪“新疆強迫勞動論”。那么,新疆是否存在他們所稱的“強迫勞動”呢?帶著這個問題,新疆發展研究中心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
調查組實地走訪了新疆伊犁、克拉瑪依、喀什、和田、克孜勒蘇、阿克蘇、石河子,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的70多家企業、農村勞動合作社和個體創業點,與800多名企業管理人員、員工、個體戶和少數民族群眾座談訪談,研讀了2016年以來26份政府文件和2005年以來48篇相關學術論文。綜合分析認為,新疆和內地省市、各級政府部門、有關企業積極幫助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就業,充分保障了各族群眾的勞動權、發展權等基本權利,各族群眾自愿勞動、自主擇業、自由創業,完全不存在所謂“大規模強迫勞動現象”。西方一些智庫的論點是不正確的,有關論證和依據也是不科學的。
一、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就業愿望分析
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就業包括在家鄉就地就近就業、疆內就業和內地就業三種途徑。調查發現,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就業呈現明顯的自愿性、自主性和自由性。
1.少數民族群眾外出就業愿望強烈
調查組與新疆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座談了解到,近年來,南疆四地州各項產業快速發展,但仍不能滿足當地群眾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城鄉富余勞動力將目光投向了工資收入更高、工作條件更好、生活環境更佳的北疆城市和內地發達省市。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對南疆四地州少數民族群眾就業意愿調查結果顯示,南疆城鄉富余勞動力自愿外出就業意愿強烈。例如,喀什地區莎車縣古勒巴格鎮奧依巴格村有人口3540人,勞動力1509人,其中,有自愿外出就業意愿的128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85%;和田地區和田縣巴格其鎮3個村共有人口5307人,勞動力1699人,有自愿外出就業意愿的149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88%。這4個村的村民自愿外出就業意愿平均值高達86.5%,表明少數民族群眾自愿外出就業意愿十分強烈。
政府各項促進就業舉措和就業增收產生的示范效應,激發了南疆少數民族群眾外出就業積極性。他們有的主動到人力資源市場詢問招工信息,有的讓在外務工的親戚幫助聯系工作,有的找同鄉幫忙介紹工作。克州烏恰縣的帕夏古麗·克熱木在廣東東莞打工多年,不僅自己致富了,還影響帶動了近600名鄉親外出打工。喀什地區麥蓋提縣農民阿依米古自愿報名外出就業,幫助全家實現了脫貧,她說:“希望有一天能回家鄉創業,自己當老板。”2015年,哈薩克族青年夫婦吐爾蓀·艾力和阿依古麗生·加明克,經丈夫的表妹介紹到新疆石河子市某棉紡企業工作,除了每月500元左右的開支以外,夫妻倆一個月凈收入近1萬元。工作3年后,他們用工資積蓄首付30多萬元,貸款20萬元,在伊寧市買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樓房,還介紹了十多個同鄉去所在企業上班。
少數民族群眾外出勞動就業的愿望在相關研究成果中也得到了體現。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研究了少數民族群眾在北京、天津、武漢、南京、東莞、西安等地勞動就業狀況,普遍認為少數民族群眾外出勞動就業完全是自愿、自主和自由的,他們自愿決定外出勞動,自主決定去哪里就業,自由選擇何種工作。有研究者認為,由于家鄉自然環境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少數民族群眾通過進城謀生改變貧困狀況的意愿更強烈。有研究成果描述了2009年以來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到內地務工的急切心情:看到如此好的收入來源,原來一直寧愿在家過窮日子也不愿走出家門的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如今都要搶著去內地,實現自己的致富夢想。調查組在相關學術文獻中,沒有查到任何關于“強迫勞動”的詞語或近似表述。
2.少數民族群眾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幫助就業
在過去一個時期里,新疆少數民族群眾自發性就業存在質量低、收入低、穩定性低“三低”問題,少數民族群眾希望政府發揮積極作用,幫助他們實現勞動就業。
調查組在與少數民族群眾的訪談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他們對政府保障就業的期盼。在對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各100名少數民族農民開展的問卷調查中,他們絕大多數希望政府組織群眾勞動就業。喀什地區疏勒縣英阿瓦提鄉農民塔西·買買提說:“我們自己找工作不容易,希望政府幫我們聯系工作,對我們進行培訓。”該鄉農民阿瓦古麗·阿布拉江說:“政府幫我們找工作有保障,收入還高,我們自己找的工作不穩定。”和田地區墨玉縣普恰克其鄉農民木合塔爾·黑力力喜歡焊接工作,希望參加政府組織開展的焊接技能培訓班,并在政府幫助下到內地實現就業。該鄉農民艾爾肯·吾不力卡斯木兩個兒子經政府幫助到南京市一家企業工作,他深有體會地說:“兒子在南京比在家鄉掙錢多,每個月給家里寄錢,我們已經脫貧了,希望政府組織更多人外出就業。”
少數民族群眾希望政府組織勞動就業的愿望在相關研究成果中也得到了證實。相關研究成果一致認為,政府組織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外出就業非常必要。有的認為,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給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搭建更為安全和廣闊的平臺,健全面向少數民族群眾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站等,形成培訓、就業、服務、維權“四位一體”的外出勞動就業工作模式。還有研究者提出,由輸出地政府牽頭,組織較大規模的勞務輸出,為少數民族農民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些建議清晰表明,少數民族群眾希望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勞動就業機制,把他們組織起來開展就業技能等方面培訓,保證外出就業“轉得出、帶得動、留得住”。
二、政府促進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就業的努力
近年來,新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實現充分勞動就業。
1.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勞動就業
調查組了解到,上至自治區人民政府,下到各地鄉、鎮人民政府,都成立了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就業工作。調查組分析了近幾年自治區領導講話、政府工作報告、工作規劃和總結,發現“重視就業”“擴大就業”“穩定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是高頻詞。例如,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十三五”就業目標是“新增城鎮就業220萬人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1300萬人次以上,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分析近年來新疆《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每年都單獨成段對就業工作作出專門部署。另外自治區還對就業工作作出一系列專項規劃。例如,制定了《自治區推進喀什和田地區城鄉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三年規劃(2017-2019)》《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三年規劃(2018-2020)》《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培訓促進計劃(2018-2020)》《自治區旅游產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規劃(2018-2020)》。從2018年開始,連續3年印發《關于自治區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各地、州(市)、縣黨委和政府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就業工作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臺了就業專項工作方案。2018年以來,自治區多次召開有關南疆四地州就業工作會議,僅在2018年就先后召開“南疆四地州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暨就業扶貧電視電話會議”“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南疆四地州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暨旅游產業帶動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南疆四地州就業工作作出部署,這些都為推動南疆四地州少數民族勞動就業提供了強有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證。
2.構建并嚴格實施勞動就業保障法律法規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新疆制定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辦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辦法》《新疆職工勞動權益保障條例》《新疆勞務派遣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工勞動權益保障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企業經濟性裁員管理試行辦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規范勞動合同管理指導意見》《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勞務派遣用工管理的指導意見》等地方性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意見,明確了各族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保障措施,確保了新疆的勞動就業保障工作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3.尊重少數民族群眾勞動就業意愿
調查組了解到,政府組織少數民族群眾外出勞動就業始終以自愿為前提,事先征求群眾就業意愿,包括就業地區、行業工種和崗位、培訓需求等,群眾自愿報名后對崗位所需技能再進行培訓,這樣的工作流程在政府文件中都得到明確闡述和強調。例如,《自治區推進喀什和田地區城鄉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三年規劃(2017-2019)》指出:“對18歲至45歲、有外出就業意愿的城鄉富余勞動力,經人社部門同意招聘…”《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三年規劃(2018-2020)》將就業扶貧對象定位于“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和就業創業愿望的勞動力。”《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培訓促進計劃(2018-2020)》指出:“以行政村為單位摸清貧困家庭勞動力外出就業意愿。”“對有創業愿望并具備創業條件的進行創業培訓”,這些都體現了政府對少數民族群眾就業意愿的尊重。對個別因健康等原因不愿就業的,充分尊重他們意愿,絕不強求報名培訓。
4.以服務為宗旨組織勞動就業
建立保障勞動就業的組織機制。經過近年來實踐探索,新疆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就業工作體制機制,形成了從崗位信息搜集到培訓上崗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的就業一條龍服務體系。
規范組織就業工作程序。政府組織各族群眾就業程序是:用工企業提供需求崗位和人數信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匯總后通過互聯網、人力資源市場等多種途徑公開發布,村委會(社區)把招聘信息發布在本村(社區)公示欄,村委會(社區)人員到未就業人員家庭了解就業意愿、宣傳招聘信息,群眾自愿報名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上崗,一條龍服務為少數民族群眾就業提供了組織保障。
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每年,政府在這一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阿克蘇地區按照個人自愿和市場需求確定培訓職業(工種)和人數,重點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技能培訓、紡織服裝企業新招錄員工崗前培訓等,有效提升了當地勞動力就業能力。據統計,2014年至2019年,新疆安排各類技能培訓多達695.7萬人次,其中南疆四地州232.5萬人次(如圖1),新增創業37.94萬人,帶動就業82.74萬人,年均創業7.59萬人(如圖2)。
在政府幫助下,很多少數民族群眾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據統計,2014年至2019年,全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1657萬人次,年均276.2萬人次,其中南疆1007萬人次,年均167.8萬人次(如圖3)。
三、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實現了最大程度的體面勞動
1999年,國際勞工組織首次提出“體面勞動”概念,意為生產性勞動,即通過促進就業、加強社會保障、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開展政府、企業組織和工會三方協商對話,保障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嚴的條件下工作。新疆積極響應國際勞工組織倡議,有力促進少數民族群眾最大程度實現體面勞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1.外出勞動就業收入較高
根據新疆自治區統計局數據,2019年,新疆最低月工資標準分為1460元至1820元不等四個檔次,但通過外出務工,很多人的實際收入遠高于這個標準。例如,和田地區皮山縣木吉鎮的農民阿卜杜凱尤木·阿卜拉,在村委會宣傳欄看到山東煙臺市一家水產公司的招聘信息,便主動報名應聘,入職后月收入5000多元。和田地區墨玉縣農民阿卜力米提·麥提庫爾班和妻子阿爾孜古來到廣東工作,夫妻倆每月有8000多元的收入,已成為村里的“務工模范”。克州阿克陶縣玉麥鄉貧困農民熱汗古麗·依米爾在浙江省慈溪市務工4年,先后給家里寄回十幾萬元。現在,家里蓋起了新房子,購置了新家具,家庭條件明顯改善,環境煥然一新。阿克蘇市的艾比布拉·馬木提主動報名到杭州某電器企業就業,年收入5.5萬元左右,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了脫貧。調查組在喀什地區莎車縣調查了解到,該縣荒地鎮的米拉德力·麥麥提夫婦看到鎮勞保所發布的招聘信息后,覺得很適合自己,便主動報名應聘克拉瑪依市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的保潔崗位。夫婦倆告訴調查組,他們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公司管吃住,每月還有6000多元的收入,遠比在家種地掙得多。阿克蘇地區烏什縣阿合雅鎮下荒地村農民麥爾耶姆3年前經朋友介紹來到阿克蘇一家紡織公司,現在已是一名熟練的工人,“我每個月能拿到3000元固定工資,工廠還提供免費食宿。”麥爾耶姆高興地說。克州21歲的青年艾力亞斯·買買提到新疆某能化有限公司工作,每月工資6000元,這相當于他在家種地小半年的收入。很多人賺了錢后,在家鄉蓋房子、買牛羊,缺什么買什么。他們通過外出勞動就業,獲得了遠高于在家閑著或務農的收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得到保障
外出就業的少數民族群眾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政府尊重和保護他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滿足其正常宗教需求。少數民族群眾到了外出就業地,政府工作人員會告訴他們本地清真寺的數量和位置。他們去清真寺做禮拜、封齋等宗教活動沒有受到任何組織或個人干涉,只要是依法開展的宗教活動,均不受限制。在南京市某公司就業的艾合買提江·吾買爾在工作之余,會與少數民族工友一起去附近的清真寺做禮拜,他說:“在這里做禮拜很自由,下班后,我們隨時可以去清真寺,從來沒有受到限制。”工友買買提·牙科甫說:“平時下班后我們會去清真寺,周六周日休息,我們會一大早去清真寺做禮拜。”在綿陽市某企業就業的伊力哈木·買買提說:“到了齋月我們會封齋,老板認為這是我們的權利,從來沒有干涉過。”工友木合塔爾·依不拉音說:“在開齋節,社區工作人員和老板會看望我們,在工廠清真食堂與我們一起吃飯過節。”阿卜杜拉·吐爾洪在北京開飯館已有8個年頭,每逢齋月,他都會自主歇業。他說:“封齋是我多年的習慣,沒有任何人禁止過我封齋。”調查組去北京市了解到,在京維吾爾族群眾宗教活動完全自由,從來沒有人干涉。東直門清真寺管委會主任對少數民族群眾做禮拜持尊重態度,他說:“我們對他們不加以干涉,禮拜寺的大門是永遠敞開的。”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少數民族群眾在內地的正常宗教活動不受限制。
3.享有有尊嚴的生活
清真飲食得到保障。調查組發現,內地相關企業為有清真餐飲需求的少數民族專門配備了清真餐飲廚師,保證清真飲食供應。調查組在天津市某企業了解到,該企業為少數民族員工開設了清真食堂,廚師是從新疆招聘來的,飯菜按照清真飲食習慣烹制。在南昌市某企業清真食堂的廚房,調查組看到大塊羊肉、牛肉堆在案板上,8名維吾爾族廚師有的切肉,有的洗菜,忙得不亦樂乎。來自喀什地區疏附縣的廚師阿布都熱合曼·艾爾肯說:“我們到菜市場買了羊肉、牛肉和新鮮的蔬菜水果,制定了每天都不一樣的菜譜,為大家做出美味可口的飯菜。”調查組到達綿陽某企業時,正是午餐時間,便與少數民族工人一起就餐,主食有拉面、抓飯、米飯和饅頭,拉面的配菜是羊肉、芹菜、木耳、青椒、西紅柿合炒的燴菜,抓飯配有大塊羊肉和小菜,完全是清真飲食。這些都表明當地政府和企業對少數民族飲食習慣的尊重和保障。
生活條件良好。調查組了解到,許多企業都為員工提供良好的住宿條件。有24家企業在廠區內或周邊興建員工公寓或租賃宿舍供員工住宿,圖木舒克市某棉紡織企業投入億元資金修建員工公寓,內有衛生間等設施,員工住宿、水、電大多免費或象征性交納低廉費用,公寓周邊還有超市、飯館、理發店、移動營業廳等配套服務設施。調查組在福州市某企業看到,少數民族員工宿舍里電視、空調、洗衣機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南京市某企業更是為少數民族員工宿舍配備了電冰箱。
少數民族群眾享有良好生活條件在新聞報道中也得到佐證。據一篇2017年新聞報道,和田地區洛浦縣840名群眾在內地某市一企業務工,他們宿舍生活設施齊全,有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和空調,條件比家里好得多。據一篇2019年新聞報道,少數民族群眾在內地某企業食宿都免費,公司有專門新疆廚師、清真食堂、舞廳、幼兒園。一對夫妻住一間房子,房子里雙人床、衣柜、書桌、空調一應俱全。另據一篇2019年新聞報道,喀什地區疏附縣布拉克蘇鄉村民艾麥提江·馬穆提來到新疆某化學有限公司工作后,申購到了該企業在烏魯木齊市的保障性住房,這對一個南疆農民而言是不可想象的。這些報道顯示,少數民族外出就業人員生活條件比在家鄉自己家的條件還好。
4.少數民族婦女思想獲得解放
在一個時期里,南疆農村部分少數民族婦女受極端思想影響和傳統觀念束縛,思想觀念保守落后,不愿外出勞動。調查組了解到,通過勞動就業,婦女們的思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視野變寬了,進取意識增強了,有的用學到的技能自主創業,開裁縫店、甜點店、美容美發店,當起了“小老板”;有的到附近的企業或內地企業上班,按時領取工資,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和田地區墨玉縣的屯妮薩·阿卜都拉參加技能培訓后,創業開了一家裁縫店,帶動本村23名婦女就業。她常向身邊人講:“幸福生活不是別人給的,而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克州阿克陶縣農民阿依米莎·阿伍提在一家電子公司上班,每月的工資收入遠高于丈夫務農收入,她自豪地說:“女人也能掙錢養家,成為家庭‘半邊天’。”喀什地區麥蓋提縣農民阿米娜·吐爾洪外出務工后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變化,她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能掙到三四千元,兩三個月的工資就超過了全家以前一年的收入,我的兩個弟弟現在還在家,我一直在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希望他們也能走出來,領略外面精彩的世界,讓自己的人生出彩。”
5.實現社會保險全覆蓋
新疆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特別是把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等作為重點群體,積極推動和引導他們參加社會保險,努力實現應保盡保。2019年底,新疆城鄉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1890.52萬人次,參保率達90%以上。來自喀什的阿布都克日木·烏斯曼說,他所在公司每月給每名工人交1240元的相關社會保險,其中公司承擔870元,個人承擔370元。新疆赴內地企業的務工人員也都依法簽訂了勞動合同,工資保障100%。新疆嚴格落實國務院《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持續加大執法力度,及時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舉報投訴,依法糾正和查處用人單位不參加社會保險和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少數民族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新疆少數民族群眾實現最大程度的體面勞動,是新疆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明顯標志,也是中國政府治疆政策的顯著成效。西方一些智庫所謂新疆存在“大規模強迫勞動”觀點,于實不符,于理不通,根本站不住腳,完全是憑空捏造的謊言讕言,是出于政治目的抹黑污蔑,暴露其充當美西方反華圖謀走狗的真實面目。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任何造謠誣蔑都不能動搖新疆促進各族群眾實現最大程度體面勞動的決心意志。伴隨國家快速發展的鏗鏘步伐,勤勞奮進的少數民族必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體面勞動,向世人展示新疆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歷史性成就。
新疆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