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好群眾“家門口的最高法院”
最高法第四巡回法庭交出成立四周年亮麗成績單
□ 本報記者 蔡長春 趙紅旗
受理案件14202件,結案13700件,結案率96.47%;接待來訪群眾7萬余人次,登記來訪案件3萬余件,辦理群眾來信1.2萬余件,實質性化解一大批陳年積案……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成立4年的成績單。
2016年12月,最高法第四巡回法庭(以下簡稱四巡)在河南鄭州設立。4年來,四巡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狠抓執法辦案第一要務,扎實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司法改革新舉措,為巡回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四巡巡回區包括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四省,人口超過2.6億,人口多、案件多、信訪量大,正處于中部崛起戰略深入實施、經濟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旺盛,對司法機關寄予了高度期待。
作為最高法的常設審判機構,四巡主要審理巡回區內的民商事二審案件、行政和民商事申請再審案件以及刑事申訴案件。為建好人民群眾“家門口的最高法院”,四巡時刻把“審判機關重心下移、就地解決糾紛、方便當事人訴訟”銘記在心,審判工作穩步發展,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2020年以來,四巡統籌疫情防控和審判信訪工作,全體干警2月2日即全員返崗,連續3個月堅守崗位執法辦案。第一季度收案上千件,網上立案、辦理群眾來信千余件,積極開展網上立案、網上開庭、網上詢問,讓人民群眾“足不出戶打官司”,確保審判工作不停擺、公平正義不止步。
巡回審判接地氣,司法為民零距離。
四巡充分發揮貼近基層的優勢,積極開展巡回開庭、巡回調查、巡回詢問、巡回宣判等各項巡回審判工作,深入巡回區就地辦案,既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法院審判工作的了解與支持,又進一步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巡回辦案過程中,四巡多次召開示范庭,邀請黨政機關、下級法院、人大代表及社會各界代表參加,達到了普法宣傳、增強依法行政、提升法治素養的效果及目的,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為進一步提升審判質效,四巡不斷加強對審判工作的統籌管理,建立每季度審判運行態勢分析、每月收結案情況通報、個案督辦等制度,查找短板、建立臺賬、采取措施、確保均衡結案,并注重細化審判流程監督,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完善主審法官會議制度,明確所有“提、改、發、指”案件一律上會研究,確保放權不放任、保證案件公正審判。
四巡牢固樹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對于重大、敏感案件,與巡回區地方黨委、政府形成合力進行化解,力爭實現糾紛在地方“一站式”解決,巡回區信訪量大幅下降。
此外,四巡積極探索符合巡回區特點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改革舉措,不斷增強解決糾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匯集多方力量參與法院多元解紛機制,制定志愿者律師值班制度,設立退休法官調解室,吸納更多專業力量參與民事、行政申請再審案件,刑事申訴案件調解工作。2019年以來,共計68名律師到訴訟服務大廳輪流值班,接談491件案件,涉及637名來訪群眾。
針對行政申請再審案件居高不下的實際,四巡積極推進訴前化解、繁簡分流、審判前移,通過立案前對當事人釋法析理,立案中的繁簡分流以及立案后的快速審理等機制,使當事人理性選擇訴訟,進一步提高審判質效,社會反響良好,得到當事人高度贊揚。
四巡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巡將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和最高法黨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