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消息,北京、上海、沈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等9個城市作為全國“雙減”改革試點,9個試點地區的117個區縣已全部實行校外培訓網格化綜合治理,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區縣覆蓋率100%;有108個區縣建立了學科類培訓專家鑒別機制,覆蓋率達92%;有106個區縣教育系統擁有2名以上執法資格人員,覆蓋率達91%,共有教育行政執法資格人員1957人。北京市制定《學科類校外培訓典型問題處理指導手冊》,就18個違規培訓典型問題提出核查處置建議。廣州市今年以來壓減高中學科類培訓機構24家,關停取締無證機構191家。
各地持續推進機構底數摸排、標準制定、審核審查等工作。成都市各區行政審批局已按照新設置標準,啟動非學科培訓機構申請批復工作;長治市在潞州區先行開展審核工作,為全市范圍重新審核登記積累經驗;威海市部署轄區內非學科培訓機構到行政審批部門辦理辦學許可證,計劃于近期完成。北京、上海、廣州、南通等市已部分出臺或正在研制非學科培訓機構設置標準。
各試點地區學科類培訓機構已全面納入預收費監管范圍;非學科培訓機構納入預收費監管共5266家,監管金額13.63億元。有8個試點城市已啟動非學科培訓服務價格監測。上海市制定2022年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監管工作方案,細化資金管控工作流程,將落實預收費資金監管作為各類培訓機構設立和招生的必要條件。鄭州市16個區縣已陸續與銀行簽訂非學科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協議。
試點地區探索建立遴選退出機制,推動學校課后服務合理引入校外資源。北京市印發《采購校外優質教育資源指導性目錄》,征集科普活動資源包111個,組建451位專家組成的科普服務團隊進校服務。威海市印發指導意見,春季學期首批引入了37家非學科培訓機構入校服務。目前,廣州、成都、威海、南通等市已有超過60%的義務教育學校引入了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資源。
(總臺央視記者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