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維護網絡消費市場秩序(金臺銳評)
觀看網絡直播進行購物、足不出戶點外賣享受美食……近年來,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網絡消費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所喜愛的消費方式。據統計,自2013年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然而,由于網絡消費具有參與交易主體多樣化、交易環境虛擬化、交易空間跨地域性、合同格式化等特點,網絡消費市場也伴生了一些不健康、不規范問題。比如有的商家引導消費者通過交易平臺外的方式進行支付,但當商品出現質量等問題產生糾紛時,商家又以未經過交易平臺支付為借口不承擔責任;有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利用優勢地位,制定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有人開發專門用來刷單、刷評、刷流量的應用程序,甚至專門替商家制造虛假記錄,不僅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也擾亂了網絡消費市場的秩序……一段時間以來,網絡消費中的一些亂象不時引發關注,正說明了對其規范的必要性。
網絡消費市場絕非法外之地,網絡空間也不容亂象橫生。去年年底,中央網信辦啟動了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等專項行動,有效遏制了網絡消費市場亂象的滋生蔓延。今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加強對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全過程、全鏈條的治理,通過多種手段,限制水軍參與,壓縮刷榜空間,防止網絡亂象反彈回潮,形成有力震懾。
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網絡消費市場秩序,需要有效填補相關規則的不足。網絡消費市場新模式新業態不斷衍生,但相關法律制度還存在時間差、空白區,相關部門正針對新情況新變化不斷完善規則制度,細化規范體系、及時回應現實問題。例如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施行,對網絡消費合同權利義務、責任主體認定、直播營銷民事責任、外賣餐飲民事責任等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作出規定,促進網絡消費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網絡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法治的規范和護航,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多方力量協同共治。監管部門要嚴格落實監管職責,對網絡消費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司法機關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通過公正司法助力構建誠實信用、公平公正、多贏共享、包容普惠的網絡消費環境。平臺和商家應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審慎自律、誠信經營,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同時,消費者也要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和法律認知,在網購過程中認清并防范營銷套路,當發現自身權益受損時,及時向監管部門舉報求助,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