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敬老院,一群七旬左右的老人平均每人每天竟消耗一斤大米。通過審計和多方數據比對,這一明顯不符合常理的線索很快進入孟河鎮紀委的視線。
隨著調查的深入,一起螞蟻搬家式的“微腐敗”逐漸浮出水面:2019年至2020年底,孟河鎮敬老院工作人員利用負責采購大米的工作便利,先后18次通過虛增大米采購數量,虛開大米發票的方式套取資金。最終,該鎮敬老院3名工作人員被立案處理。
聚焦養老機構管理領域這一群眾反映強烈、“微腐敗”易發多發的“小切口”,常州市紀委監委在全市養老機構管理領域開展專項治理,整治虛報、騙取、套領資金等“微腐敗”。截至目前,共排查問題線索72條,以第一種形態處置15人,立案14人,問責6人,問責黨組織3個,追繳違規發放資金42萬余元。
“從查處的案件來看,問題都發生在基層,違紀違法人員都是基層黨員干部,級別雖然不高,卻對養老機構資金的管理和使用起著關鍵作用。”常州市紀委監委第五監督檢查室主任朱秋衛介紹,公辦養老機構的供養經費使用是“問題高發區”,一些工作人員從敬老院生活需要的米、油、肉、小菜及日常用品中“打擦邊球”,以“雁過拔毛”式“微腐敗”,把惠民資金當成“提款機”。
五花八門的“微腐敗”背后,暴露出制度的缺失和約束監督的乏力。為此,常州市紀委監委將查辦案件與堵塞具體制度漏洞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典型案例警示作用,推動職能部門嚴肅整改,共向相關單位制發紀律檢查建議書9份,下發提醒函1份,推動完善制度機制21個。
聚焦“微腐敗”易發多發領域,根據公辦、民營養老機構的不同性質,常州市紀委監委監督推動建立養老機構米面、肉菜、油奶等易耗品采用集中采購機制、非現金結算機制,從制度層面斬斷以權謀私的“黑手”。同時,深化大數據平臺運用,探索開發養老機構管理領域財政補貼資金監管平臺,實現補貼發放智能化監管,消除權力監督真空地帶。
本報通訊員 朱秋衛 皇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