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之際,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映射在網絡信息傳播領域,表現為三個相互交疊的發展趨勢:首先,盡管“西強東弱”的國際傳播格局仍未改變,但以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家為代表的媒體力量在“西方缺位”的背景下日漸強大;其次,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思潮”的裹挾之下,不同社群和族群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和沖突不斷激化,導致部分西方國家陷入“抗疫”與“抗議”的雙重困境,一些西方政治人物向中國“甩鍋”“追責”,國際輿論環境更為錯綜復雜;再次,盡管媒介泛社交化已經成為網絡傳播領域的新常態,但在社交媒體上,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進一步加劇了輿論極化的態勢。
我們需要結合當今時代出現的各種新挑戰來理解全球網絡傳播的發展趨勢,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運用于變革當中,從而在“大變局”和“大疫情”的縱橫交織中尋找符合國際傳播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困局
21世紀蓬勃興起的前沿科技將人類傳播帶入智能媒體時代。借助手機等隨身媒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真正做到了“無時不有”“無遠弗屆”,媒介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麥克盧漢在半個世紀前暢想的“地球村”已然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然而,當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與之相伴相生的“信息疫情”加劇了人類沖突風險。互聯網和社交平臺在新聞傳播領域“第一落點”的定位日趨凸顯,各類碎片化的虛假信息、流言蜚語、軼事緋聞呈現病毒式傳播趨勢。相較于主流媒體,一些網民開始依賴一個個“部落化小圈子”獲得資訊、分享觀點。然而,由于“圈內人”擁有相似的價值觀,致使他們每天得到的訊息經由立場的過濾,與之觀點相左的理念逐漸消弭于無形。更有甚者,社交媒體所具有的“回聲室”“過濾氣泡”等負面效應加劇共識的撕裂,形成各式各樣“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偏見閉環”,阻斷不同社群和族群之間的有效溝通。
各類智能媒體平臺所依賴的算法推薦在為用戶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其接受信息的性質、類型和范圍等。研究顯示,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的消息推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用戶的社交網絡。這不僅基于其所擁有的朋友數量,更重要的是朋友之間交流的頻率和類型。社交平臺通過關注用戶的朋友圈、興趣愛好以及推送機制強化其社區歸屬感。傳統主流媒體不僅思考“受眾對什么感興趣”,還會考慮“受眾應該要知道什么”以及“什么樣的新聞符合公共利益”。社交平臺的把關機制則首要考慮的是“對用戶來說什么是有趣的”。因此,算法的出現不僅僅是信息傳播主體的轉變,更是把關標準的轉變?;趥€體價值的“過濾氣泡”機制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偏見閉環”。失去有效的跨文化對話和溝通,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跨文化傳播困局的破解之道
早在2015年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就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2021年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致第四屆世界媒體峰會的賀信中為各國媒體共同探索這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織、彼此影響,國際格局演變深刻復雜。如何正確回答時代課題,廣泛凝聚世界共識,媒體肩負著重要社會責任”,應當“努力做民心相通的傳播者、人文交流的促進者,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考慮到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巨大影響力,我們可以采用以網為媒的思路,分析梳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在國際傳播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所扮演的“橋梁”及“催化劑”角色,催生建立世界各國廣泛參與的文明交流互鑒機制,在“一起向未來”的美好愿景下維系人類文明的多元共生和永續和平。
如何擺脫當前跨文化傳播的困局,實現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與共”的“天下大同”?除了促使智能媒體在技術和機制上進行自我完善和修正之外,還要靠提升人類自身的跨文化傳播素養和以重點新聞網站與大型社交平臺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
首先,無論是新聞內容生產者、新聞網站和社交平臺的運營者還是受眾、用戶,都應當像對待自身文化那樣尊重其他文化價值觀,不應使用語言或符碼來有意貶低“他者”,從而打破“偏見閉環”對個體和社群的桎梏。
其次,信息傳播者和內容生產者應當客觀、真實地認識和再現外部世界。誠然,不同文化對“真實”的界定并不相同。所謂“真實”也是一種社會與文化建構。即便如此,在跨文化傳播中,信息和內容生產主體也不能蓄意歪曲真相,誤導和欺騙受眾。
最后,聚焦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人際溝通與組織交流,關注各種不同文化的“交集”和“共情”,最大限度地做好跨文化傳播,消弭彼此之間的差異和分歧。
上述智能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建議旨在實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社群與族群之間的和平共處與交流互鑒。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觀點都精辟地闡明了跨文化傳播的要旨所在。正是在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影響之下,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從這個意義來說,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代表的中國方案,為破解智能媒體時代的“偏見閉環”所造成的跨文化傳播困局貢獻了中國智慧,為全球傳播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探索出一條更加普惠公平、多元包容的發展道路,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共享共榮。
史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