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柴雅欣 管筱璞
極端天氣正頻繁來襲。近期,我國北方多地最高氣溫破極值,南方多地遭受強降雨侵襲,水情嚴重。6月以來,歐洲多國、美國西部高溫肆虐,部分地區刷新同期紀錄。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表示,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上升,全球變暖幅度將會更大,而目前情形只是未來的預兆。
在減緩氣候變化同時,主動適應同樣重要。生態環境部等17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這份戰略有何深意,為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提出了哪些新路徑和新目標?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研究員巢清塵,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黃剛。
全球氣候不穩定性加劇,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影響日趨嚴重
記者:全球氣候變化呈現什么特點?為什么說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中期和長期風險之一?
巢清塵:全球氣候不穩定性加劇,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影響日趨嚴重。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所未有的速度發生。世界氣象組織今年5月發布《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強調,2021年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熱量和海洋酸化四項氣候變化關鍵指標均創下紀錄,顯示人類活動正在造成全球范圍內陸地、海洋和大氣變化,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系統形成持久、有害的影響。
2006年以來,世界經濟論壇連續發布了16份《全球風險報告》。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從最近幾年和未來十年全球風險的出現頻率和影響程度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極端天氣”持續列為近5年榜單第一,“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措施失敗”則位列近3年榜單前三。現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將持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和強度預計進一步增加,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的廣度深度也會擴大。
黃剛: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呈現極端化風險,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去年發生的鄭州暴雨事件、山西洪災事件,都表明氣候變化不容忽視。過去50年,與天氣、氣候和水有關的災害占所有自然災害的50%,死亡人數占比45%,經濟損失占比74%。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災害數量增加了5倍,災害損失增加7倍多。
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在逐年增加。近百年來,由于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大面積毀林等,全球氣溫波動上升。近半個世紀以來,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加劇。預計到本世紀中期,氣候變暖仍將持續。
記者: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為何呈現增加趨勢?有哪些影響與危害?
黃剛:極端事件的頻率變化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人類活動,包括溫室氣體排放、人為氣溶膠等影響;二是地球氣候系統自身變化影響。總的來說,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導致極端事件頻率增加。極端天氣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秩序都是巨大挑戰,涉及許多部門和行業。比如,極端降水事件增加會導致城市內澇頻率增加,極端降水強度增加對于城市管網排水形成挑戰,而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減緩與適應并重,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
記者:我國一貫秉承減緩與適應并重的理念,把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減緩”與“適應”的具體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并重?
巢清塵:適應,是通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采取調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減緩,是通過能源、工業等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較長時間的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以穩定和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化速率。減緩是根本性減輕氣候變化的策略,但適應對解決眼前問題來說也必不可少。
首先,氣候變化已經發生,如果不通過適應手段加以調整改變,就無法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比如,氣候變化使得光、熱、水都發生了變化,農業種植布局需隨之調整。天氣氣候災害發生多,就需要選配更好抵御災害的品種。這些都是適應措施。
其次,減緩措施產生效果需要時間。溫室氣體可以存在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即使減排,過去和現在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會繼續影響氣候系統要素的變化,其后果在很長時間里還會有所表現,比如海平面在未來幾百年仍會上升。因此,對于已發生和即將發生的風險,必須要靠適應措施來減少不利影響。
黃剛:減緩和適應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輪子,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前的變暖趨勢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轉,但是能被減慢,讓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時間去適應。
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慣性大(主要由于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存在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即使今天停止所有排放,在氣候達到一個新平衡前,殘余的變暖效應仍會在今后幾十年內繼續發生。其次,轉變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全球經濟也要花時間,溫室氣體排放和隨之而來的變暖仍不可避免。我們既要通過減緩行動,使變暖速度逐漸下降并最終停止,也要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記者:《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什么是“氣候適應型社會”?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黃剛:根據《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描述,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建設目標是“城市應對內澇、干旱缺水、高溫熱浪、強風、冰凍災害等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全面提升”。同樣,氣候適應型社會就是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適應能力較強的社會。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及公民的集體行動,涉及城市建設各個環節,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城市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
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成功的關鍵包括:將政府作為適應氣候變化治理的領導者;提高各區域各部門的高效協調溝通能力,同時還要保證一定的公眾參與度;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同時還需要持續地跟蹤和評估;最后,政策的落實要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氣候適應型社會。而IPCC也將一個完整的適應循環分為四個基本步驟:評估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和風險,制定適應規劃,采取適應措施,監測和評估適應情況。這里就包含了國家、政府、企業及公眾等多方責任。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發,而目前我國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還有待完善。作為科研人員,我們也應攻堅克難,加強科研與業務的合作交流,將科研成果實用化,更好地服務于氣候風險評估政策制定當中。
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
記者:2013年,我國首次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與之相比,有何變與不變?
巢清塵:兩份戰略相隔9年。相同的是,兩份戰略同樣高度關注重點領域和區域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包括水資源、生態系統、海洋、糧食安全等,實施保障方面都強調了組織領導、財政金融、科技、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等。
不同的是,《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更加體現新發展理念,謀篇布局面向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設美麗中國關鍵時期的新需求,強調堅持“主動適應、預防為主,科學適應、順應自然,系統適應、突出重點,協同適應、聯動共治”的基本原則。
在結構內容上,《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首次列單章強調“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以更為基礎性的視角強化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前置的重要性。在實施層面,這份戰略特別提出要綜合考慮氣候類型、地域特征、城市定位、工作基礎等因素,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這將推動探索在重點脆弱領域和區域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相關試點示范行動,總結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記者:《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到,“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如何提高精準預報預測水平,強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警?
巢清塵:強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警是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要求,是保障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戰略重點,其方向是構建無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的精準預報預測新業態。
未來要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的綜合實況監測,建立從局地天氣到全球氣候的多尺度、多種類監測評估業務,完善臨近、短時、短中期到中長期的無縫隙精準化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業務,發展多領域融合的影響預報與風險預警業務。我們要加強對災害性天氣氣候精細特征規律的認識,探索人工智能氣象應用算法,發展以數值模式應用為內核、以自主可控的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模式為基礎的核心技術。
記者:如何加強敏感領域和重點區域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
黃剛: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我們要提升評估技術水平和基礎能力,推進我國氣候變化數據中心體系的建設,建立涵蓋多圈層及人類活動的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氣候變化及其社會經濟影響數據聯通互用;開展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歸因、定量分析,建立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風險、氣候承載力評估指標體系和技術體系;推進面向重點區域和敏感領域的定量化、動態化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等等。
通過以上努力,可以提升我們對青藏高原等重點脆弱地區、重大戰略區域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能力,建立較為健全的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體系。
共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積極推動全球氣候共同治理
記者:我國為適應氣候變化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巢清塵:我國高度重視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在政策體系上,多部門行業都發布了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和要求納入氣象、農業、水利、海洋、基礎設施、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文件。天地空的氣候系統觀測體系初步構建,監測預警水平不斷提高。一批重點工程發揮效益,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效提升。開展了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開展了大量培訓和宣傳教育活動,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意識逐步增強。
黃剛:在國內治理方面,我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碳減排取得了顯著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26.2%,相當于少用能源約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9.4億噸。
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積極推動全球氣候的共同治理,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了歷史性重要貢獻;與各國開展氣候對話和務實合作,截至今年6月初,我國已與38個國家簽署了43份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文件,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2021年,我國與28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呼吁各國結合國情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記者:適應氣候變化,未來還面臨哪些挑戰?
黃剛:一是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性工作不夠充分,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相對薄弱,知識和經驗供給不足,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和能力仍有待提升。
二是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的分析評估不足,氣候變化直接或間接威脅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過程十分復雜,需要加強對近期、中期、長期的關鍵氣候變量的分析和評估。
三是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有待完善,氣候系統觀測-影響風險評估-采取適應行動-行動效果評估的工作體系有待形成。
四是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仍需加大,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區域性差異顯著,需要因地制宜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特別是氣候脆弱性較強的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亟待提升。
巢清塵: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適應氣候變化與每個人密切相關,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工作責任,加強組織領導,通過政策手段和市場機制加強支撐保障,通過科技研發、科普培訓、人才建設提升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共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我們要積極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努力打造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行動“全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