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央企的責任”
——國藥中生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紀事
【創新故事】
◎本報記者 張佳星
編者按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指引下,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以豐富的實踐催生了眾多重大成果、重要變革。從今天起,科技日報開設“創新故事”欄目,講述科技創新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再現重要成果誕生的過程,揭示重大變革破局的關鍵,記錄其背后的奮斗和汗水、方法與精神。
截至2022年7月初,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藥中生)已生產新冠病毒滅活疫苗34億劑。
“就是科研攻關那種勁頭,有難題就迎著上!”回憶起初識新冠病毒時的本能反應,國藥中生首席科學家張云濤說,“我們都是搞技術出身,遇到新病毒就會拿各種疫苗的研發技術往上‘套’。”
2020年初,新冠疫苗研發的攻堅戰打響。這一次,國藥中生的研發是從“吵架”開始的。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沒過去,張云濤就“急吼吼”地向3000公里外追去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身在南方的國藥中生董事長楊曉明忽地被拉回冰天雪地的北方,與自己的老戰友來了場“唇槍舌劍”。
這是一次沒有記錄的國藥中生新冠疫苗研發決策討論。此后兩年多來輿論關注的多個話題囊括其中:病毒變異怎么辦?疫苗安全性如何保障?生產工藝會不會被“卡脖子”?等等。
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由于疫情初起,走向不明,如果病毒很快沒了,研發就會白貼錢,甚至可能“巨虧”。受當年非典疫苗未上市的影響,在新冠疫苗生產上,一些企業尚在考慮要不要第一時間“接題”。
但在這通電話里,兩人卻心照不宣地有了相同的答案。
“這是我們央企的責任,不用多說!”楊曉明回憶道,“做了那么多年疫苗,職業習慣決定我們當時的關注點只能是:怎么又好又快地做出來!”
這也是新冠疫情發生后,全社會最為在意、最需解決的頭等大事。
“磨刀石”
楊曉明已經數不清多少次走進復興路乙15號院。在這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的會議密集、高效。“數據”“時間期限”“評估分析”——上來就說事,沒有任何客套。
疫苗技術路線眾多,對付新冠病毒用哪一種最有把握?科研攻關組拋出來一個犀利的問題。
這是一個不能張口就答的難題。以滅活疫苗為例,彼時,新冠病毒一切還是未知數。一旦它像艾滋病病毒那樣激發出的是非保護性抗體,滅活疫苗將無效。
也正因為如此,楊曉明和張云濤才會在第一通電話以及后來的討論里互不相讓、各擺道理。
“楊總和我在討論里博弈,就各自提出的論據、論證開啟多輪‘互懟’,你反對我、我再反對你,其實就是想把我們自己的現狀摸一摸,把可能出現的問題模擬一遍,也給對方聽一聽對不對。”張云濤說,科研就是這樣,需要對立面的提醒和分析,需要“磨刀石”。
來自團隊內部的“打磨”,讓國藥中生團隊冷靜、睿智地分析了所有技術路線,就發病情況、傳播途徑、死亡危害等因素對疫苗做了盡可能全面的評估,一些評估的預見性在后續的兩年多里不斷得到印證。
幾輪匯報研討下來,國藥中生團隊夜以繼日地跟進每輪會議的任務部署。很快,楊曉明再次走進復興路乙15號院,給科研攻關組帶來了結果,包括具體到每一天的完成時間表。
“我們發現康復者血漿的抗體有治療效果,說明滅活疫苗能最快誘導出中和抗體。我們評估了自己的技術儲備和工藝先進性,認為滅活疫苗最有可能短時間內大規模生產。”
楊曉明報出了國藥中生的答案,證據確鑿、條理清晰,還給出了突破極限的最短研發期。
“障礙賽”
在國藥中生內部,他們還做了一個“最簡單的選擇題”——全選,即每條技術路線都上馬。
為什么要全選?在一次出差路上,一位資深疾控專家與楊曉明討論起不明原因肺炎病原體找尋時的困惑。楊曉明敏銳地意識到,這次的傳染病與往次不同,行動一定要快,準備一定要充分,決不能輕敵。
很快,公司領導層達成共識,決定滅活疫苗上“雙保險”,由武漢所和北京所分頭研發;國藥中生研究院進行蛋白重組疫苗研發、儲備腺病毒載體疫苗;同時“打開大門”,與高校院所、國際藥企合作研發。
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有沒有必要這樣做?這樣做行不行得通?
“我們不太怕反對的聲音。”楊曉明說,“做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認可,那么這件事肯定創新不足,容易重復,不可做。”
如果說內部“互搏”是科研的“磨刀石”,那么,外部的質疑就是讓創新者強身健體的“障礙賽”。
“全選”進一步鍛煉了國藥中生的科研力量,使其在不同技術路線的“練兵”中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比如,新冠疫苗的生產過程中有19個方面的檢測項目,其中9種是新冠特有的。檢測的項目越多,面對質疑時越能提供全面的安全性數據進行回應。
比如,疫苗生產設備中的片狀載體很可能成為“卡脖子”的關鍵部件,國藥中生研發團隊通過工藝創新創造了新型載體,不僅避免了“被卡”,還大大提高了細胞培養容量。
“現在用的300升籃式反應器里,有我們的高密度細胞培養專利技術,它相當于5000升傳統反應器。”楊曉明說。
2020年當年,國藥中生新冠疫苗產能就達20億劑。這樣的數字在之前不可想象——2020年之前,全國各類疫苗每年總計生產5億劑。
2021年5月7日,國藥中生北京所新冠滅活疫苗獲得WHO緊急使用授權,成為首個入選緊急使用清單的非西方國家疫苗。其間突破了多少阻力與偏見,實在難以說清了。
面對前所未有的難題,創新是抵達目標的唯一路徑。在“擺平”質疑、“跨越”障礙的過程中,國藥中生正在走出更高更遠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