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時可以在線簽訂電子合同;遇到經濟糾紛、家庭糾紛可以通過APP來“固定”證據;智能數據庫讓法務工作更輕松……法務數字化離你有多遠?也許它就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
從“手機簽約”到“電子公證”再到“數字化立法”……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下,中國法律科技賽道迎來發展機遇,一個萬億級市場正在加速成長。而在法律數據“跑起來”的背后,凝結著眾多民營科技企業的智慧。
等身的人工智能法律機器人“大牛”亮相2021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新網/鐘旖 攝電子合同快捷高效 “解放”法務工作者提升供應鏈效率
“小到培訓班簽約,大到買房買車,這些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合同、協議、單據等簽約文件,大部分都電子化了,手機一鍵搞定。”在公司職員小林(化名)看來,法務數字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已相當普及,帶來了不少便利。
電子合同在商務領域的普及,不僅減少了客戶跑腿的頻率,也解放了法務工作者。一企業法務部門員工郭紅(化名)認為:“對于企業法務來說,采用紙質合同不僅合同審批、簽約、管理效率低下,而且難保管,還存在著陰陽合同、蘿卜章、仿冒簽的風險。合同管理平臺普及之后,通過技術保障合同簽署、印章調用的安全合規,簽署后,法務人員直接在電腦上就可以把相應合同調出來,非常方便。”
“疫情導致的傳統簽約困境也進一步催動各行各業的企業轉型電子簽約。”上上簽電子簽約解決方案總監范征韜表示。整體上看,中國電子簽行業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在2014年之前,國內電子簽約行業的主要參與者是傳統電子簽章平臺以及各地電子認證服務機構(CA)。此后,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電子簽約SaaS平臺涌現。近幾年傳統行業的大型企業紛紛引入電子簽約,對集團簽約業務進行統一線上化管理。
企業隨之提效降本。一家制造業公司坦言,之前客戶要等合同簽完才能把預付款打給供應商,供應商再備貨發貨,算上合同來回郵寄的時間,一般需要20天完成采購流程。使用秒發秒簽的電子簽約后,企業備貨時間和生產時間提前了2-3天,供應鏈效率可以提升10%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法務數字化還會帶來一系列“連鎖效應”。“我們現在已經服務了超過150家世界/中國500強客戶。實踐中發現,在產業鏈豐富的制造業里,如果有一家500強企業客戶使用了我們的產品,將給整個簽約網絡里帶來其大量的上下游合作企業,其中不乏頭部企業。”范征韜說,截至2022年6月底,上上簽服務累計了超過1486萬家企業客戶,覆蓋個人用戶超4.3億人次。
電子簽約的本質是把企業的商業行為以合同為節點云化、數字化的過程,是在構建數字社會的信任底層設施。這不僅是企業法務的需求,更是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需求,而上上簽的成長歷程只是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電子取證解決糾紛 打通“最后一公里”
隨著法律科技市場越做越大,大數據賦能越來越強,一些“專精特新”企業為法律服務創新發展增添了巨大活力。
作為一家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真相科技在法律科技理論和產品實踐當中持續鉆研。該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石松表示,法律科技本身是需要綜合運用各類計算機技術的交叉學科,幾乎需要用到耳熟能詳的各類技術,比如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安全、隱私計算、云計算、物聯網、元宇宙技術等,如此龐大的技術體系才能有效支撐法律科技產品的創新和應用。
石松舉例,“如果生活中遇到經濟糾紛、家庭糾紛,可以通過APP來進行證據固定,比如固定聊天記錄、通話錄音、拍照攝像,APP可連接司法系統,這些證據都具有法律效力,打通了法治便民的‘最后一公里’。”
“一些明星發現社交媒體上有用戶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惡意使用其肖像進行廣告宣傳,就可使用手機APP對相關社交媒體內容進行存證。另外我們身邊也有成功的案例,一位公司員工因投資與平臺方發生了商業糾紛,面臨著血本無歸的風險,他使用手機APP對平臺前期的宣傳承諾以及他與平臺溝通的記錄進行了存證,最終通過法律手段成功維護了自己的權益,收回了投資的約20萬元人民幣。”石松表示。
此外,基于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公證解決方案還特別適合跨境公證的應用場景:疫情影響讓很多身在海外的中國人長時間難以回國,如果有身份公證或者財產公證這樣的需求就會備受困擾。現在,海外華人可以輕松地在線上發起和完成信息核驗工作,時間和財務成本都大大減少,極大的方便了海外華人的生產和生活。
法律科技的市場空間巨大,可以說是萬億級規模的市場,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首先,各種新技術需要不斷注入法律科技并綜合運用;其次,法律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與各目標行業的數字化進程協調發展;再次,法律科技創新必需和國家層面數字化相關立法和規則相銜接,保持好步調和節奏。”石松指出。
對海外華僑辦事需要國內國外往返跑、成本高等問題,浙江省溫州市打造覆蓋政務、司法等110個事項的為僑服務“全球通”平臺。圖為平臺辦理公證現場。溫州市委統戰部供圖為法治插上科技的翅膀
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化技術被應用到了更多領域。隨著國家相關政策要求與指引逐步完善,法律科技如何助力依法治國,如何落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各個環節成為了法律科技企業未來的奮斗目標。
為了滿足全社會對法律“查、學、研、用”的需求,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北大英華公司建立了法律數據與人工智能平臺,并推出“北大法寶”“智慧立法”“智慧執法”“智慧司法”“智慧法務”“法寶學堂”“智能問答(法小寶)”七大產品。
以立法草案為例,北大法寶為一些地方人大機關提供了智能輔助立法工具。北大法寶創始人趙曉海向《中國新聞》報介紹,“立法機構在起草法規時,我們的系統可以將相關的上位法自動地關聯起來,并推送其他省市的相關立法,為立法者提供參照。”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法律工作的模式,法律工作者的需求也從傳統的“人找信息”轉變為“信息找人”。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法務管理應用已經進入企業法務管理和個人法律事務咨詢,成為了企業合規、民眾知法守法的“小軍師”。
“我們梳理了14類常規法務工作,發現合同審核、訴訟糾紛、法務咨詢等工作都可以應用到法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趙曉海分析,比如在合同審核時,經驗豐富的法務工作者審核出的風險點比較全面,而新入職或工作經驗不足的法務工作者,很可能出現漏掉法律風險點的問題。而使用法律數據庫,系統會在幾秒鐘內自動提示幾十種風險點,更標準、更安全,人工只需要快速復核一下就可以了。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法律科技服務市場需求和容量將進一步擴展,中國法律科技未來發展前景與潛力非常廣闊。趙曉海表示,“我相信,在這片新藍海中,民營企業將大有可為。”
作者 魏寒冰 譚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