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新語
2022年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從根本上說,“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著力點。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主要從6個方面對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雄厚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推進深層次改革和強化政策引導,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基本立足點,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要把這個問題放在能不能生存和發展的高度加以認識,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更好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總書記要求,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為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從事研究開發、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服務保障,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國效力。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總書記要求,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對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進行系統梳理,加快補齊短板,逐步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實現自主可控;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業根植性,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即使向外轉移也要想方設法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總書記要求,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堅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總書記特別強調,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三農”工作頭等大事,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我們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總書記指出,“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關鍵環節”。總書記要求,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對在復雜環境下更好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文章選編自2022年第17期《求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