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職業院校一批新設專業迎來新生。教育部數據顯示,2021年發布的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通過新增、更名、合并、撤銷等方式,專業總體調整幅度超過60%。
專業調整被視作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晴雨表”,職業院校新開設專業都帶有時代的影子,近年來,帶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詞的專業更受青睞,錄取分數走高,選擇一個新興專業似乎意味著就業前景更加光明。
這些新專業真的如名稱所示般“高大上”嗎?考生在選擇這類新專業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職業教育專家、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為羊城晚報讀者答疑解惑。
學校應找準培養人才定位
羊城晚報:高校專業是如何設置的?
許玲:高校目前的專業設置基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按照知識體系劃分的專業,比如數學、物理、中文等等,這類專業在本科院校居多,職業院校里也有,但不多;第二類專業是按照崗位來劃分的,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專業是這么來的,比如會計;第三類專業設置是按照綜合應用來劃分的,比如說計算機類里有信息系統工程、軟件工程、教育技術等專業。
羊城晚報:現在很多新開設專業都帶著時代的標簽,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等。這些新專業是真的迎合了產業需求,還是“新瓶裝舊酒”?
許玲:好專業名稱就是生產力,但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專業對師資要求非常高。比如人工智能是一個大的產業體系,從軟件算法匹配一直到人工智能的機器維護,產業鏈很長,需要的人非常多,覆蓋博士層次到大專層次。關鍵是學校一定要找準學生在人工智能大產業鏈中的位置。但目前我發現有的職業學校并沒有這樣的師資,也把握不清楚產業需求。
如果職業院校定位不準,只是找計算機類專業老師教人工智能,那么學生畢業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因為學生既沒有軟件開發、掌握核心算法的能力,又沒有硬件開發的能力,在服務維護領域里面又沒有實操,最后變成“夾生飯”,只頂著人工智能或者是智能設計的名頭,沒有學到人工智能大產業鏈里相應的技術能力。
羊城晚報:當前交叉專業同樣受青睞。兩種甚至多種學科的融合真的能達到1+1>2的效果嗎?
許玲:越是高精尖的專業,越需要學生基底厚實。在兩個學科基礎沒打牢的時候,淺層次的交叉是沒有發展后勁的。大學階段是人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學生要學一些有難度的“硬知識”,基礎打厚實了后勁才會足,接下來學習交叉專業也會比較容易。
我現在看到有一些職業院校很生硬地把一些專業捏到一起,稱之為“交叉專業”,企圖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其實感到很擔憂。學生或許在學校里學會了針對某一項工程的操作技能,但當前產業更迭這么快,如果學生對學科本身基礎知識不厚實,將來的職業遷移能力是不足的。所以對職業教育來說,永遠是處在處理專業口徑的寬窄與厚度,以及和就業關系的平衡上。
師資決定新專業后勁
羊城晚報:學校又該如何與時俱進,避免讓新開設專業后勁不足?
許玲:我有兩個建議:一個是“引”,一個是“育”。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是新辦專業最重要的事情?!耙?,就是要在人力資本投入上舍得投入,讓業界優秀人才“為我所用”。當前,我們國家創新的主力軍在企業,企業聚集了大量高學歷、高能力的人才,尤其在新興專業上,企業研發走在前面,所以高校要姿態放低,態度積極,伸出橄欖枝,邀請企業優秀人才加盟。“育”,就是培育自己的老師。學校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鼓勵老師去更好的學校進修,去企業實踐。
另外,新專業實驗實訓設備馬虎不得。我們以前對很多學校專業評估,發現這方面非常欠缺。教育行政機構要加大專業合格測評,學校也要切切實實滿足新專業開設要求,滿足生均實訓設備產值要求,不要湊數。
羊城晚報:您能否在選擇專業上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一些建議:選擇專業前,需要做哪些功課?如何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
許玲:考生可以看下這個專業是學校哪個學院開辦的,看學院骨干教師的學科專業背景如何,看學院的整體師資力量夠不夠支撐這個專業。從這些基本能判斷學校辦這個專業究竟有沒有實力。
我給學生的建議是:進入這個領域,除了跟著老師好好學,還要跟著社會學,不要浪費任何一個暑假。把自己早早放出來,找到相應的實習崗位,在這些領域里面只要有些邊緣性的鍛煉機會就不要放過,這樣的話才會成長得更快。
亮眼新專業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
今年,六個新專業出現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專業名單中,這其中,無人機應用技術顯得更為“新潮”。這個新專業下設在汽車與交通學院,目標為培養扎實掌握無人機應用知識和技術技能,能夠從事無人機航拍、無人機巡檢、無人機編隊表演、無人機測繪、無人機項目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雖然深職院的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今年頭一次招生,但學校對無人機應用人才的培養早在三年前就開始了。該校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主任孫龍林介紹,學院早在2018年就開始著手準備新專業的開辦,2019年開設了3門有關無人機的選修課程,2020年將無人機應用技術作為方向開設在智能交通專業中。目前,最早接觸到無人機知識的2019級畢業生已走向社會,他們中有7名已成為大疆公司正式員工,還有部分進入浙江大華技術公司,月薪過萬元。
記者采訪獲悉,當前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老師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是抽調了原有智能交通專業的老師前來任教,這些老師必須要具備民航局的無人機駕駛員證書以及大疆慧飛UTC證書;二是為新專業“招兵買馬”:新招聘教師為航空專業博士,科班出身,將在基礎理論和無人機維護上為學生傳道授業。
瞄準新產業,開設新專業,深職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的誕生和無人機行業蓬勃興起同頻共振。孫龍林說,2018年學院籌備開設無人機專業時,全國只有10多家公司做無人機,現在這個數字已增長到400多家。
巡檢、測繪、編隊飛行,將成為深職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的三個關鍵詞。以巡檢為例,無人機當前被廣泛應用于電力巡檢,操作者除了操作無人機進行飛行、拍攝等外場作業,還要懂得分析圖片、尋找問題等內場作業操作;至于無人機測繪,更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得力助手。
今年,首屆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開設1個班,招收40名學生。在孫龍林看來,想學好這個專業,除了學生自身對無人機感興趣外,還要有較扎實的理科基礎。若計算機和數學優勢突出,“跑贏”這個專業的概率會更高。他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未來,學院計劃將學科知識扎實的好苗子組建“精英班”,和大疆公司聯合培養無人機應用開發的人才。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智能建造技術專業
當前,數字化轉型浪潮席卷各行各業,傳統建筑行業也面臨著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挑戰,特別是在近兩年來持續的疫情和行業競爭的壓力下,眾多建筑企業已經認識到數字化轉型不再是選擇題,而是每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
部分高職院校也將數字化融進傳統教學中。今年,廣州城市職業學院新開設的智能建造技術專業,就是以土木工程專業為基礎,融合計算機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控制機械原理、物聯網、大數據和工程管理等專業發展而成的新工科專業。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城市建設工程學院院長雷華介紹,和傳統建筑專業相比,智能建造技術專業為學生打造“升級版”課程,學生可以掌握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建筑智能測繪等領域的知識——這在智能機器人和裝配式建筑施工時興的當下,無疑是職業教育增強產業適應性的一次升級。
今年智能建造技術專業首次招生,設置了普高90人和中高職一體化培養50人的招生規模。雷華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智能建造專業及專業群是學校重點打造的專業和專業群,也是省域高水平學校重點專業群。作為廣州科教城城市建設工程組團的領頭學校,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將重點打造城市建設板塊,因此學校未來會有擴招計劃,并利用“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將好苗子單獨培養。
羊城晚報記者 崔文燦 實習生 蔡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