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黨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筆談】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為此,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更加富裕和更加平衡,造就更大規模和更高比例的中等收入群體。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也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發揮重要作用。
教育是“更加富裕”的重要先手棋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更加富裕,因此,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有生產力足夠發達,財富足夠涌現,收入水平足夠高,“蛋糕”足夠大,才談得上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激發市場主體和生產要素活力,不斷融入國際大循環并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一稟賦優勢得到了比較好的發揮,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立足新發展階段,要進一步把“蛋糕”做大做好。為此,必須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關鍵,處于核心地位。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
決定創新的要素很多,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都表明,教育及其形成的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沒有高素質的勞動者,創新無從談起;沒有教育的擴展而只有人口數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奇跡是不可想象的。過去,我國依靠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一稟賦優勢得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其實勞動力資源豐富不僅體現在數量上,而且體現在質量上。我國已建立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57.8%,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近11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將近14年,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2億人。
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續寫奇跡,使我國成為更加富裕的國家,從而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對此,教育應該更好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一是進一步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先手棋,增強教育自信,不斷深化改革,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二是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年限。雖然我國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國家13年以上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仍有2年的差距。要在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同時,使高等教育保持一定速度的發展,讓更多的人有更多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三是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無論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要將創新理念更好融入其中。職業教育要增強對于產業和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高等教育要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培養和造就更多大師。高等教育還面臨如何優化專業結構的問題。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大學里學習理、工、農、醫專業的學生占比有所下降,這與新科技革命和制造強國戰略的需求是不相適應的。要加強理、工、農、醫短缺人才的培養。四是進一步發揮教育在推動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的作用。為此,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根據國家戰略布局,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教育中心,在一些中心城市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力的教育高地。
教育是“更加平衡”的重要推動力
共同富裕的關鍵是更加平衡,因此,要把“蛋糕”切好分好。我們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數人的富裕。然而,我國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因此,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增進平衡性,使收入差距控制在適度范圍內,是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對此,教育可以更好發揮作用。
一是使教育分配更加平等。對很多人來說,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是實現社會流動的最重要途徑,對整個社會來說,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打破階層固化的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的教育已經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面臨的是“好不好”的問題。因此,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并使優質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平等的分配,增強教育投資的普惠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致富本領。”“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有效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提高低收入群眾子女受教育水平。”這為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要為低收入者、農民、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及其子女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通過教育促進代際流動,使每一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都有夢想成真的希望。
二是更好發揮數字技術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中的作用。跟傳統教育相比,數字化時代的教育能夠擺脫時空的限制而滲透到各個角落,這為不同地方的人群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創造了條件。這有利于低成本、短時間內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同時,數字技術也為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創造了條件,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進度、職業發展規劃等選擇教育教學資源,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因此,要更好普及數字技術,加強終端和教學內容建設,創造平等的網上學習機會。
三是使教育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更加協調。教育與技術之間是存在競賽關系的,如果技術發展快,而教育的發展跟不上,就會導致受過較多教育的勞動力供不應求,從而提高教育收益率,擴大收入差距。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收入分配狀況不斷惡化,社會撕裂加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進步加速,但教育發展滯后,教訓十分深刻。我國當下正經歷著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進步,這是一種技能偏好型的技術進步,對較高教育程度勞動力有旺盛的需求。因此,要作好規劃,使教育得到穩定快速的發展,增強教育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協調性,實現技術進步、教育發展、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四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教育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的重要基礎
共同富裕的特點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比較大,因此,要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對此,教育可以更好發揮作用。
一是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我國已有4億多人口屬于中等收入群體,占總人口的30%左右。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時,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也將明顯擴大,達到8億人左右。這意味著至少有4億低收入人群要實現躍升,進入中等收入行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抓住重點,精準施策。比如,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是創業致富的重要群體,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他們的生產和經營在疫情防控期間普遍遭遇了沖擊,我們要改善營商環境、減輕稅費負擔,為他們提供更多市場化的金融服務,幫助他們穩定經營、持續增收。進城農民工也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來源,我們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解決好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等問題,讓他們安心進城,留得下來,不斷發展。要適當提高基層一線公務員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基層職工工資待遇,使他們進入并穩定在中等收入行列。但從根本和長遠來看,還是要不斷發展和普及教育,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對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強化人力資本,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力度,著力把教育質量搞上去,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因此,要使更多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壯大高校畢業生和技術工人隊伍,使他們學有專長、學有所用,從而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二是穩定中等收入群體并使更多中等收入群體進入高收入行列。一個人通過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并不是一勞永逸的,由于種種原因,他可能會回落到低收入行列。未來最大的沖擊可能來自新的技術進步對部分就業崗位的替代。不同于傳統的技術進步,當下正在發生而且未來會得到更廣泛運用的新技術進步,改變了工作的性質,不僅會替代部分低技能勞動者,還會替代部分中等技能勞動者,而中等技能勞動者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的這種“兩極分化”在部分國家已經出現,并已危及中等收入群體的基礎。應對工作性質變革和就業“兩極分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人力資本投資。要改進教育,使教育更能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強教育對未來的適應性。同時,要建立和完善服務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為在職者和老年人提供便捷學習機會,增強以變應變的能力,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的成長性。
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文化的重要塑造者
共同富裕要有相應的文化。共同富裕的文化有助于形成促進共同富裕的良好輿論環境,從而達成共識、減少阻力、形成合力,為共同富裕注入發展動力。對此,教育可以發揮更好作用。
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引領作用的發揮,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增強對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認同,加深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和理解,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圍,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提升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加強勞動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因此,要大力加強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要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增強對勤勞創新致富的理性認知和實踐自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三是加強公益慈善教育。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途徑,慈善事業在促進共同富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完善相關制度安排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先富起來的高收入人群和有實力的企業更多回報社會。同時,要加強公益慈善教育,包括推動慈善學科建設,開設有關專業和課程,舉辦有關培訓和講座,一方面培養更多公益慈善領域的專業人才,壯大公益慈善事業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培育公益慈善文化,引導人們認識到慈善不是富人的專利,而是人人可為、人人受益的善行,使公益慈善事業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光明日報 作者:賴德勝,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