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習近平總書記對幾代考古人工作的肯定,令參加探源工程的20多個學科的400多名學者非常激動。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展現了早期中國的形成與發展。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國各區域農業發展、人口增加,規模宏大的都邑相繼出現,社會復雜化加劇,一些發展較快的地區率先跨入文明階段。距今4500年前,通過與域外其他文明交流互動,先民們從西亞地區接受了小麥、黃牛、綿羊、冶金術等文化因素,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長江中下游的區域文明相對衰落,中原地區持續崛起,在匯聚吸收各地先進文化因素的基礎上,政治、經濟、文化持續發展,為進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礎。距今3800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建造了同時期規模巨大的都邑,形成擇中建都的都城選址理念和由青銅器、玉禮器等構成的禮樂制度。這些禮器及其蘊含的觀念向四方輻射。中華文明從距今5000年至4000年期間的各區域文明各自發展、交流共進,轉向中原王朝引領的一體化新進程。
這一年來,考古界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努力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更多的學術課題設置和主動性考古有序展開。湖北十堰學堂梁子、甘肅慶陽南佐、安徽含山凌家灘、遼寧喀左牛河梁、山西興縣碧村、河南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等重要遺址的許多考古新發現,或填補了重要節點的空白,或豐富了重要區域的細節,或彌補了重要鏈條的缺環,為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過程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在進一步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同時,我們還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在這方面,各地文博機構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文明探源的很多考古成果第一時間在博物館得到展示。博物館的展出也更加親民、更加通俗,數字化技術手段的應用日益普遍。一些更適合傳播的短視頻、紀錄片、綜藝節目拉近了民眾與文明探源成果的距離。去年,新一批40多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立項或掛牌,使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有助于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作為一個從事考古工作40多年、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年的老兵,我覺得有義務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努力,促進社會各界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深化文明研究和促進成果轉化傳播方面形成更多共識,達成更多目標。一年來,我先后在國家部委、大學和研究機構、大型國企等單位做了數十場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的報告。作為學術顧問,我深度參與指導策劃了《中國考古大會》等大型節目,以及正在拍攝中的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歷程的系列紀錄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加強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