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循環利用再生水
吉林省長春市 文水聲
生態環境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公布2022年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明確了首批納入試點范圍的19個城市。這項試點工作對于提高缺水地區再生水利用能力、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引領我國各地挖掘污水資源化利用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指的是達標排放的尾水經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等生態措施進一步改善后,在一定區域統籌用于生產、生態、生活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在北京,新鳳河流域通過人工濕地提質、再生水生態補給,河道植被覆蓋度由10%提升到40%,魚類、鳥類種類和數量也逐漸增多。在山東聊城陽谷縣,污水廠尾水排入人工濕地凈化后,供工業企業使用,每年可少引黃河水15%。各地的實踐表明,再生水循環利用,既能減少工業企業用水量,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又能降低污染排放量,有助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穩扎穩打、久久為功。既要加強部門協同,統籌相關設施規劃布局、建設改造和運維管理等任務,也要注重規范管理,加強監測監管,保障用水安全,還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解決再生水循環利用中的技術難題。因地制宜、凝聚合力,充分發揮制度、市場、技術等作用,再生水循環利用將更好發揮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改造設施,方便殘疾人出行
北京市朝陽區 許 柚
配備上車服務按鈕,安裝伸縮踏板,設置輪椅停放專區……近年來,福建廈門積極開展公交車和公交場站無障礙設施改造,為殘疾人出行提供便利。
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公共交通無障礙設施是他們正常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在廣東,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不斷優化二號航站樓洗手間、盲道、服務柜臺等無障礙設施設備,打造有溫度、有愛心的無障礙出行服務;在湖南,長沙南站在高鐵站與地鐵站、公交站、磁浮站之間建立殘障旅客聯動機制,為殘疾人出行提供便利。充分考慮殘疾人需要,注重細節設計,不斷提升無障礙設施便利化程度,完善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才能更好滿足殘疾人出行需求。
殘疾人是“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社會各界、各方力量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把殘疾人的困難和期盼裝在心里,在日常生活、考試就業、體育健身、醫療康復、融入社會等方面打造無障礙環境,定能助力殘疾人全面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