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梨育苗試驗田里,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薩拉齊鎮西老藏營村黨支部書記劉文開對著地頭的提示牌逐壟查看秧苗長勢。“今年種這些種子肯定能豐收。”劉文開胸有成竹地對農戶說。
地梨學名甘露子,在西老藏營村已經有近百年的種植歷史,主要價值是腌咸菜食用,畝均收入可達6000元左右。近年來,劉文開帶領村兩委班子、黨員帶頭種植地梨,集中流轉土地,培育新種源,爭取扶持資金600多萬元建成醬菜廠,努力把小地梨做成大產業。
為了支持西老藏營村地梨產業發展,去年11月,土默特右旗委在西老藏營村成立甘露子科技小院,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掛職副旗長孫文秀帶領5名學生和鄉村干部、種植戶組成攻堅團隊。村黨支部負責組織農戶種植、加工,科技小院負責產品研發、技術指導,薩拉齊鎮黨委負責找市場跑銷售,一門心思提高地梨附加值。
“豐產不意味豐收,只有科技創新才能把地梨的價值吃干榨凈。”這句話成了孫文秀的口頭禪。西老藏營村引進2條生產線,研發了多口味醬菜產品和飲品;同時,在生產一線手把手培養了許多“土專家”“田秀才”,實現了技術就地轉化,人才就地培養,產業就地升級。今年地梨預計畝均收入將突破8000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農戶增收300萬元。
“我們將在有特色產業的村建立科技小院,通過黨建引領、科技賦能、人才發力,探索興農富農的新路徑,書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土默特右旗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鮑俊峰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0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