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將加快生態站建設,完善站點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強化數據應用,優化管理服務,增強支撐能力,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管理規范、運行高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陸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網。
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生態站220個,基本覆蓋我國陸地生態系統主要類型和重點生態區域。到2025年,我國將新建生態站90個,并在此前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城市、竹林6個類別的基礎上,增加農田防護林和國家公園兩個類別的生態站布局。
“新建的90個生態站將按照資源類型、行政區劃、重點生態區及優化資源配置等原則進行布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世榮表示,“增加生態站數量和布局的類別,能夠進一步補充完善全國主要生態區的定位觀測研究網絡體系,加大對‘雙重’規劃、‘三區四帶’、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等重點生態區域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的支撐力度?!?/p>
農田防護林屬于人工生態系統,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表示,目前對農田防護林缺乏全面有效的監測手段和科學研究,設立農田防護林站能科學有效評估農田防護林的綜合防護效益,為進一步決策提供依據。而設立國家公園站的主要目的,是為準確提出我國國家公園保護模式和運行機制提供科技支撐。
于貴瑞說,建成生態站網有利于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從單一生態系統管理轉為多生態系統協同發展;有助于增強生態站觀測數據解析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能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可為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現各類保護地從各自為戰轉為全域治理、從多頭管理轉為統籌協同提供決策咨詢,持續服務于我國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4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