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撐,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區域發展平衡性逐步增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分別從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2年的1.50、1.64。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了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明顯,長江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深入落實,5個產糧大省2022年產量超過全國產量的40%,能源富集地區建成一批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作出戰略部署,為我們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指明了前進方向。
以區域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我們黨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就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這是立足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的過程,將有力提升各地區民生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重點在于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按照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求,推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等區域市場建設,加快探索建立規劃制度統一、發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區域市場聯動的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新機制,有利于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
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于創新來說,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消除區域市場壁壘,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鼓勵企業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等合作平臺,有助于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提升空間知識溢出效應,增強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增強創新發展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增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不斷挖掘和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有序流動和利益合理分配;大力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著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著力推動重要功能區建設,保障國家糧食生態能源安全。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