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津的健身器材產業園區,一組組健身器材在工人與機器的配合下,打包裝箱、運往外地。健身器材產業總產值約87.6億元,絕對算得上當地的支柱型產業。
由小作坊到產業園,變化發生在短短20年間。以產業園區整合資源,借產學研基地引進人才,建研發中心借助外力,以產業協會形成標準,以技術聯盟促大帶小、促強帶弱……而今,寧津商用健身器材占據國內市場七成份額,叫響了小城品牌。
“寧津制造”的故事,折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之道。縣域產業多從“單打獨斗”的小企業起步,難免遭遇產品品質良莠不齊、生產流通銜接不暢、無序化同質化競爭等問題;隨著“抱團發力”的現實需求強烈,生產、品控、儲運等全產業鏈體系形成,小作坊里走出的大產業,以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叩開了市場大門。
品牌建設并非一勞永逸,對于小城品牌尤其如此,“小而美”要警惕“弱而脆”。如何筑牢產業根基、保持良好口碑?
再看寧津,健身器材產業隨著全民健身熱潮起步,又借力體育產業風口試水“體育+”,以品質強品牌、以創新優品牌,基本邏輯只有一條:客商看不上小作坊,就著力建設產業集群;市面產品同質化,就發力人才、技術走高端化路子;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就細分需求創新供給。“讓客戶滿意了,就是最大的品牌”就是這個道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6日 02 版)